欢迎浏览星空体育(中国)官方网站!
行业资讯
东北振兴:背负怎样的精神遗产
时间: 2024-06-24浏览次数:
 东北振兴:背负怎样的精神遗产客观地说,振兴东北地区老工业基地已不是一个新线年来,东北地区各省都一直在致力于进行老工业基地的改造和振兴,把克服所谓“东北现象、再现老工业基地的辉煌作为一个直接的战略目标。然而这仍没有挡住市场经济对老工业基地的冲击和挑战。  时下,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在东北大地“如火如荼。此次中央提出振兴东北地区老工业基地的战略,是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着眼做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

  东北振兴:背负怎样的精神遗产客观地说,振兴东北地区老工业基地已不是一个新线年来,东北地区各省都一直在致力于进行老工业基地的改造和振兴,把克服所谓“东北现象、再现老工业基地的辉煌作为一个直接的战略目标。然而这仍没有挡住市场经济对老工业基地的冲击和挑战。

  时下,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在东北大地“如火如荼。此次中央提出振兴东北地区老工业基地的战略,是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着眼做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是东北地区改革发展的迫切需要,这已成为人们的共识。但近日记者在采访中,从各基层和企事业单位中了解到,大家普遍认为:“振兴东北绝不能只停留在口号上,不能用“口号经济来代替东北振兴。在很多人看来,半年多过去了,在振兴的主旋律下形成这样一些现象:坐而论道的多;雷声大雨点小;上面谈得欢,下面是“只见楼梯响,不见人下来;形式多,内容少。关于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提出的“四新方式,但在很多人看来,时下还只是一个期待。

  就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话题,今年年初,本报就对东北三省作过深入的采访和报道。之后,本报仍在深入密切关注这一话题。目前,普遍形成这样一些认识,有的说是体制问题,有的说是机制问题,有的说是人的问题,有的说是观念问题,有的说是思路问题,等等,每一个问题都让人感到切中要害,但这些问题说了之后,如“雨过地皮干。

  记者:提到振兴东北,人们都在说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解放思想、转变观念这样的话,提了已有很多年,就是说,人们普遍认识到在振兴东北的

  进程中思想和观念因素的重要性,认识到东北地区在思想和观念上的落后,但同时还有很多事例证明东北人在思想和观念上不落后,如第一家境外上市的企业、第一家破产的企业等等,而现实也有很多和这一判断成为悖论。

  武斌:首先要认真总结和思考东北地区既有的精神文化遗产。说到精神文化遗产,可以说到东北地区悠久的文化传统,说到先民在这片土地上开蓁辟莽,筚路蓝缕,说到14年沦陷时期的艰苦抗争所体现的伟大民族精神。但是,对于今天我们这个话题来说,最重要的有两条:一个是现代工业文明,一个是计划经济体制。东北地区是全国现代工业文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也是计划经济体制发展最完备、贯彻最彻底的地区。认真总结这两个方面留给我们的精神文化遗产,对于我们清理思想观念,至关重要。

  记者:关于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这些年已经说得很多了,经过多年的改革,计划经济体制已经被打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初步建立起来。当然,体制的深层次的问题还有许多没有得到解决,所以还要继续深化改革,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但为什么东北在外人看来总是和时代有距离呢?

  武斌:大家都在说,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关键是要深化改革。但是,在计划经济体制最为完备的东北地区,计划经济不仅仅是一种经济体制,不仅仅是一种经济运行方式,还是一种生活方式、行为方式、思想方式和观念形态,它的基本原则、它的运作方法和规律、它的精神本质已经深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深入到人们的行为方式和思想观念之中,成为人们思考和行为的一种“习惯。这些并没有也不会随着经济体制的改变而立即发生改变,还会在潜移默化之中发生影响。我们还会不自觉地用计划经济的思想方式来思考市场经济的问题,还会用计划经济的原则方法来处理市场经济的问题。

  记者:关于现代工业文明的影响,这是人们注意不多的。实际上,要了解东北地区的精神文化遗产,尤其要注意到现代大工业文明的影响。

  武斌:早在日伪统治时期,东北地区就已经建立了初步的现代工业基础。新中国建立以后,中央政府为迅速在一个

  一穷二白的农业经济基础上建立起一个完整的重工业体系,以行政计划动员的力量,举全国之力,推行了资本密集型的重工业优先发展的赶超战略,东北三省是实施这个战略的主要基地之一,特别是重型装备制造业、精密仪器制造业、兵器工业、化工业、汽车制造业、造船业等资本密集的企业,主要建立在东北三省。完整的重工业体系,造就了一种现代的工业文明。这种现代工业文明实际上是源于18世纪工业传统的一种文明形态,是与大机器生产相联系的文明形态。人们的生产方式决定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想方式。大工业文明是我们认识东北地区精神文化的关键因素之一。关于工业文明的特点,美国未来学家奈斯比特在《大趋势》一书中作过系统地分析。当工业文明否定农业文明而成为人类的辉煌时,工业文明自身也在酝酿着被扬弃的结局。在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工业文明发展到了极致,工业文明的话语已经无法解说后工业时代的现实。人类在新时代的实践提出了新的问题,解决新问题的前提之一,是确立我们这个时代的文明观。今天我们再去重读奈斯比特的著作,联系东北地区的精神文化遗产,就会有新的体会。

  记者:在东北地区的发展历史上,完备的计划经济体制,完整的重工业体系,造就了当年的辉煌成就,可以说,没有这两条,就没有东北地区的老工业基地,也没有可能对国家做出那么大的贡献。同样,也正是因为这两条,进入改革开放以后,老工业基地的体制性、结构性矛盾日益显现,使我们的进一步发展面临着许多困难和问题。

  武斌:问题的关键就是要从计划经济体制、现代工业文明的精神文化遗产中解放出来,从这种精神文化遗产所造就的思想方式、行为方式中解放出来。前二十多年的改革和发展进程中的许多困难,都与没有获得这个“彻底解放有关;讲解放思想二十多年了,我们还要继续解放思想,说明这个思想解放的过程是十分艰难的,也说明我们负载的精神文化遗产的强大历史惰性,正如马克思所说的那样,旧的传统总是像梦魇一样纠缠着我们的头脑。

  武斌:今天,我们已经进入到后工业时代,进入到经济全球化时代。国内的情况是已经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入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我们今天的时代已经远远不同于18世纪以来工业文明的时代了。这是我们进行振兴老工业基地的新的宏观历史背景。在这样新的形势、新的历史背景下,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就要有新的思路、新的战略思想星空体育官方网,就要走出不同于计划经济、大工业文明的新型工业化的道路。这就是总理多次说过的,要用新思路、新体制、新机制、新方式,走出加快老工业基地振兴的新路子。那么,在今天,我们就要特别警惕用工业文明造就的思维方式来理解和运作在后工业时代进行的老工业基地振兴;要特别警惕用计划经济的思维方式来歪曲和剪裁市场经济

  条件下进行的老工业基地振兴。也就是说,要特别警惕旧的精神文化遗产在实施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中的渗透和歪曲,从而干扰这一重大战略的目标顺利实现。

  记者:不久前,我在东北三省的十几个城市跑了一圈,振兴的势头在媒体上被形象地比喻为“新辽沈战役。据说各省都拿出几千个项目。你怎样来看这次的东北振兴?

  武斌:实际上,东北老工业基地是在上世纪50年代中央实施赶超战略中形成的。因此,我们一说到“发展,说到“振兴,就比较习惯于以“的方式,习惯于“赶超战略。也就是主张通过国家的大投资、上大项目来带动整个经济的发展。比如现在有许多人认为应该通过中央和地方政府加大项目和资金支持,而且主要投资于装备制造业,来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因为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中就有国家大量的资金投入。这个看法也不是没有一定的道理,因为经济的发展水平,在相当的程度上是靠项目来带动的,中央也决定了要在东北地区上一批大项目。但是,东北地区和西部地区具有完全不同的历史条件和不同的经济基础,西部地区的战略是“开发,东北地区的战略是“振兴,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战略。实际上,在此前二十多年里,为了搞活搞好大中型国有企业,各级政府都做了大量地投入,但成效不大。在依靠政府投入和赶超战略下的国有企业,都存在自生能力薄弱的问题。一旦进入市场经济条件下,就会面临许多困境。实践已经证明,只靠中央“给钱、给政策,靠“新瓶装旧酒,只靠大投入、上大项目的赶超战略,并不能使东北地区老工业基地走出困境,实现振兴。在这方面我们的历史教训已经非常严重,不应该重走同样的弯路。绝对不要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旗号下,发动新一轮的赶超。各级地方政府尤其要避免以拔苗助长的方式发动和鼓励当地企业进行产业、技术赶超,再创造出新的自生能力的问题;尤其要避免通过行政手段和上大项目的方式,不按经济规律和市场经济原则办事,搞所谓“政绩工程、“形象工程。

  记者:去年,总理在长春主持召开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座谈会时明确指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要坚持立足现有基础,充分发挥比较优势。要坚持主要依靠市场机制,正确发挥政府作用。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结构调整、技术改造、企业重组,都应主要依靠市场来决定。政府主要是制定规划和政策,营造投资、创业和发展的良好环境。

  武斌:振兴的关键还在政府,尤其是各级地方政府,各级地方政府要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积极转变职能,一方面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并创造条件解

  决国有企业自生能力的问题,另一方面要维护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为符合比较优势的企业的发展提供最大的空间。这样东北三省才能利用其资源、人力资本和优良的工业基础的优势在国内和国际市场的竞争中再次胜出。

  记者:在现代化的进程中,必然伴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必然有大量的农村人口转移到城市,有大量的第一产业的劳动力转移到第二和第三产业。这是一个客观的历史进程。你如何看待新一轮的城市扩张,而这一定是与振兴东北伴生的。

  武斌:实际上,大城市战略是大机器生产的一个伴生现象,是一个工业文明的战略。但是,近代以来发达国家的历史教训已经表明,超大城市的超常发展往往使城市管理困难加大,造成巨大的“城市病。“城市病几乎是各个国家在城市化过程中都会遭遇到的一个问题。这种城市病的典型特征是:众多的人口拥挤在空间有限的城市,住房紧张、交通紧张、就业压力大大增加;由于人口和经济社会活动的集中,特别是汽车等自动交通工具的增加,环境污染严重;社会分化加剧,贫富悬殊扩大,在一些地方形成“贫民区,甚至出现社会治安的严重恶化。在恩格斯的《英国工人状况》一书中,曾经对英国19世纪上半叶由于工业文明和大城市的迅速发展所造成的巨大社会问题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记者:这些城市病在近些年里,在我们国家的许多城市都不断出现,比如城市拆迁改造引发的群体和社会矛盾,比如城市的迅速扩张造成周边地区农民的土地纠纷和生存危机,再比如交通的严重拥挤。有许多专家分析说,这才仅仅是一个开始,而在底特律、东京等世界级的超大城市,交通堵塞早就是一个令城市的管理者头疼不已的顽症。

  武斌:而问题在于,我们还在去重复世界工业化进程中出现过的并且早已被大家认识到是错误的、付出了沉重代价的老问题。现在,东北地区的一些大城市都把城市的急剧扩张作为一项基本的战略。这样的超大城市战略正是工业文明的精神文化遗产对东北振兴战略的一种渗透和歪曲。东北是否振兴,东北的城市是否振兴,并不是也不应该是以超大城市的急剧膨胀为标志。

  武斌:现在一个值得注意的倾向是,在相当多的政府的头脑里,只有经济发展的速度和指标,而忽略了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忽略了社会环境和生态环境问题,以经济指标为根本指标。但是,现在世界的统计标准,不仅仅是注重经济的发展速度和国民生产总值,而是更注重社会发展指标,注重居民的生活质量。我们强调发展,首先是经济发展,但不等于只有经济发展。发展作为一个整体概念,不仅是指经济的增长,还在于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在于物质文明、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共同进步,逐步走向经济愈益发展、文化愈益繁荣、更加健全、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实现社会更加稳定与和谐、全面进步。经济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基础,社会发展是经济发展的目的,经济发展的成果必须体现在社会各个领域以及社会关系的完善上。经济发展差距决定和影响社会差距,但社会发展差距在一定程度上也反过来影响经济发展差距。现在的世界已经进入到了知识经济的时代,国际上综合国力的竞争,将越来越表现在文化上的竞争。我们要深刻认识文化建设的重要战略意义,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繁荣。

  武斌:产业工人队伍是东北三省的比较优势之一,具有非常好的生产要素的条件,特别是大量的科研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大量的熟练劳动力。改革就是为了解放生产力,而人是生产力中最重要、最活跃的要素。可以说,在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造就了一支高素质的、庞大的产业工人队伍。但是,这些年的国有企业改革,一个直接后果是通过“改制让这些产业工人下岗回家,闲置起来,造成了人力资源的巨大浪费。如何发挥好这支很有战斗力的产业工人队伍的作用,是实现东北振兴的一个特别值得注意的问题。

  记者:随着体制“转轨、社会“转型的不断深化,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多样化日趋明显,社会利益格局分化重组,各种利益关系发生重大变化,由此带来了一些新的社会矛盾和利益冲突,出现了一些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热点、难点问题。

  武斌:我在参加辽宁省政协的一次调查中了解到,在目前的信访中,最大量的是与国企改制过程中下岗问题有关,有的是因为相关政策没有得到落实,有的是政策本身不合理或政策没有连续性和政策不配套。不仅如此,更要特别警惕以改革的旗帜剥夺和侵害群众的具体利益。我之所以提出这个问题,是因为在实施振兴东北战略中,必然会出现新一轮国有企业改革改制的热潮。在新一轮的国有企业改革改制过程中,我们要认真总结以往国企改革的经验教训,不要再造成新的社会问题。在整个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都要努力使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群众共同享受到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成果,享受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成果,获得实实在在的经济、和文化利益。(6G1)


Copyright © 2016-2024 星空体育(中国)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 HTML地图 XML地图 txt地图

冀ICP备1700583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