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早期经济落后农民才是国民经济主体为何却要工业优先?这一招,我国封建时期那些老祖宗玩的很溜,靠重农抑商提升生产力,走上富国之路的政权也不在少数。
可苏联却是反着来的,放弃农民优势,优先发展起了工业,而且还是看起来跟民生关系不大的“重工业”。
以苏联当时那落后且跟资产阶级政权相对立的国际地位,受到封锁必不可免,这种情况下还放弃农业发展工业。
试想一下,一边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人力耕种,另外一边是轻松的机械电气化耕种,哪个更轻松,哪个获得的报酬更高?
再者,诞生于一战结束之际的苏联,虽然赶上了资产阶级政权恢复国力的空窗期,但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谁也不知道还会不会有二战。
要打仗,坦克飞机大炮得有吧,装备弹药得有吧,不发展工业,这些都从哪来?靠进口人家不卖怎么办?就算是卖,本就不发达的生产力又能购买多少?
可能会有人说,国防需要重工业基础,这没错,但苏联早期生产力本就不高,光是一味地满足国防,百姓需求怎么搞?
那是不是就意味着,苏联进入了一个发展农业,比不过资产阶级政权的机械电气化,发展工业,生产力又不够的死循环呢?
当时以托洛茨基为首的左派主张立即实行工业化,一方面加强国防,一方面向农民提供大量工业品,促进机械电气化,巩固工农联盟,提升农民生产力。
说白了就是低价收购农产品,高价出售工业品,用中间的差额来补贴工业发展,虽说还是发展工业,但实则却是以农养工。
之后强权的斯大林上台,根据苏联工业基础落后的现实情况,选择了“看起来”要相对保险一点的,更是以工业化是不切实际的“空中楼阁”为由,直接把托洛茨基等左派观点支持者给开除了。
列宁的新经济政策,其实就是一种变相的市场经济体系,比如给外国商户的工商业承租权,便是以吸引外商到苏联开办企业的形式,刺激苏联的经济恢复。
归根结底还是要发展苏联自己的工业体系,否则看着经济是恢复了,可苏联那落后的工业基础却根本无法满足农业的机械化需求。
那么农民想要进行机械化耕种,势必就会从外商手中大量购买工业品,造成资金外流。变相的为资产阶级政权打工。
短期还行,时间一长,农民一年到头混个温饱都难,还有谁愿意种地呀,土地少的贫农会逐渐流向城市,土地多的富农不愿意接受剥削。
比如1928年的粮食收购危机,以至于斯大林自己都不得不承认,不是没有粮食,而是因为富农与苏维埃作对,不愿交出粮食。
这一切的一切,最后都指向了一个点,工业化,以工业化带动农业,提升生产力。托洛茨基的主张才是对的。
斯大林当时着急推行工业化,从表面上看,跟民生直接相关的轻工业,就足以满足苏联农业机械化以及百姓的日常需求。比如拖拉机等农资设备、汽车、衣服、鞋子之类的。
就好比拖拉机,没有生产线,没有钢铁、没有轮胎,怎么造?从外国进口零部件吗?那不还是成了资产阶级政权的廉价劳动力吗?
简单来说,优先发展轻工业,苏联就无法掌握国民经济的主动权。对于一个国家而言,这是一个很可怕的信号。
所以,就算是条件再苦、再难、创造条件也要上,只要在重工业方面获得了突破,流水线作业的轻工业自然手到擒来Star Spor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