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初期苏联对华经济援助的再认识在我国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工业化向现代化迈进的历史进程中,不能忘记前苏联政府和人民对我国的真诚援助。认真回顾这段历史,总结其经验教训,对国史的研究不无裨益;对改革开放的今天,不无借鉴和启迪作用。
旧中国的经济极端落后,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在国民经济结构中个体农业和手工业占90%,近代工业只占10%。工业体系中主体部分是轻工业,重工业基础极为薄弱,汽车、拖拉机、飞机等都不能生产。中国当时的人均国民收入只有27美元,不仅不及印度的一半,也远远低于整个亚洲的人均收入。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民面临的首要任务是迅速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然而,仅靠中国自己的力量无法实现这一战略目标,由于意识形态的原因和“一边倒”的外交方针,中国把求助的目光投向了苏联。
1949年6月21日,中央派出以为团长的代表团秘密访苏,目的是争取苏联给予资金、技术与人才的援助。与斯大林达成协议,苏联给予中国3亿美元的,并选派200余名专家到中国支援经济建设。1949年12月16日应斯大林的邀请对苏联进行正式访问,中苏两国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关于中国长春铁路、旅顺口及大连的协定》、《关于给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协定》,还签订了由苏联帮助中国建设与改造50个企业的协定,从而拉开了苏联政府大规模援助中国经济建设的序幕Star Sports。
建国初期苏联对华经济援助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苏联政府帮助中国确立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经济发展战略,支持中国创立工业化体系;(二)向中国提供成套设备与技术,一五计划期间,苏联先后与中国政府签订三批“苏联供应成套设备建设项目协议书”,帮助中国建设156项重点工程;(三)为中国提供3亿美元低息,这是新中国建立以后外国给予的第一笔;(四)派遣苏联专家,仅1954年10月前,就派遣3000多名专家和顾问到中国进行指导 ,苏联专家总数超过18000人;(五)苏联为中国培养专家和技术骨干,到上世纪50年代末,苏联为中国培养技术人员和管理干部达7000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