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名宏观2022年中国工业产出形势回顾与2023年展望2022年在新冠疫情、美元加息和俄乌冲突三大利空因素共振影响下,叠加内部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中国通过落实稳增长一揽子政策给予税收优惠、加大财政支持,支撑企业生产稳步恢复,促进工业经济平稳运行,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速在第一季度稳中有升,之后呈现平稳增长的趋势。展望2023年,中国工业产出的自然走势或呈现持续恢复态势,尽管政策空间有限、国际环境不确定性增强以及人民币汇率可能步入升值通道不利于总产出扩张,但疫情防控政策逐步放开以及市场预期由此好转将更有利于总供给的扩张,供给端恢复态势可期。因此,预计2023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速或稳中有升,全年同比增速在6.5%左右。
2022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第一季度同比增长6.5%,前二季度同比增长3.4%,前三季度同比增长3.9%,前三季度两年平均增长7.8%,工业产出持续增长(如图1所示)。1-11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77179.6亿元,同比下降3.6%,企业效益有所下滑,但结构继续改善,部分中下业利润回升明显(如图2所示)。
第一季度,工业生产在前期稳增长政策发力下实现超预期增长。1-2月尽管疫情多点散发以及存在高基数效应,但在稳增长政策推动下,叠加务工人员就地过年和精准有效的疫情防控措施,工业增加值实现了超预期增长,同比增长7.5%。然而,3月突发疫情较快传播,受影响城市范围较广,防控政策也由“精准防控”转为“从严从紧”、“用最短时间实现社会面清零”,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0%,低于去年同期的两年平均增速6.2%。
第二季度,在疫情冲击影响下,工业生产经历了先入低谷后迅速回升的过程。4月疫情对短期供给造成的超预期影响,受物流环节受阻、库存消耗和企业停工停产等因素影响,工业增加值同比负增长2.9%,较3月下滑7.9个百分点。5月随着疫情好转、供应链修复和物流环节重新打通,工业增加值实现同比0.7%的正增长,好于市场预期。6月疫情影响逐渐消退,工业企业复工复产进度好于2020年可比时期,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9%。
第三季度,政策支撑下工业生产恢复明显。7月,尽管存在因去年洪水、疫情、限电限产等造成的低基数,但受地产行业超预期下行和保交楼风波的影响,工业增长同比增长3.8%,较上月有所放缓。8月,尽管受高温、限电等因素的扰动,但稳增长力度加大,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2%,较上月上升。9月,受前期高温限电环节后赶工的提振,叠加去年同期限电限产造成的低基数影响,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3%,较上月继续改善。
第四季度,疫情再起、地产行业仍维持低迷,因此拖累工业生产。10月,尽管财政政策发力支撑工业生产,但受高基数、疫情再起和地产低迷等因素影响,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较上月回落较大。2022年前三季度中国工业增加值累计增速分别为6.5%、3.4%和3.9%。
从工业产出的三大部门来看,处于主导地位的制造业增加值在年初贡献最大,其中高技术产业更是亮点,但随着疫情反复冲击叠加地产行业下行,其贡献逐渐回落,也致使整体工业增加值增长放缓。2021年,在中国国内宏观经济政策的作用下,供需关系逐步改善,工业产出增速已基本恢复至高位,因此2022年在高基数效应、疫情反复、地产下行和高温限电限产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下,制造业生产有所回落。2022年前三季度,中国制造业增加值累计同比增长3.2%,拖累工业增加值累计同比表现(3.9%),而电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累计同比增长5.6%,采矿业增加值累计同比增长8.5%,拉动工业增加值累计同比增速(如图3所示)。
2022年1-11月,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累计同比增长3.5%;股份制企业累计同比增长4.9%,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累计同比增长-0.3%;企业累计同比增长3.2%(如图4所示)。股份制企业和国有控股企业在工业生产中依旧发挥了引领拉动作用,而高基数效应下,受疫情冲击影响,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和企业增速较去年同期大幅下滑的同时也拖累了整体工业增加值表现。
2022年前三季度高技术制造业、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同比增长8.5%、6.3%,增速分别比规模以上工业快4.6、2.4个百分点,在疫情进入常态化防控后,产业结构调整的动力加快,新经济对整体经济的引领作用显著。
综合拉升和压低因素,与2022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速相比,预计2023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速或稳中有升。
第一,中国国内疫情防控政策逐步转向,疫情对经济影响长期向好。2022年12月8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进一步出台了十条疫情防控优化措施,包括制定具体的落实举措,精准划定高风险区,优化核酸检测,调整隔离方式,按规定取消查验核酸阴性证明,取消健康码和行程码等;202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再次提出要优化调整疫情防控政策,加强统筹衔接,有序组织实施,顺利度过流行期,确保平稳过度和社会秩序稳定。短期来看,宽松的防疫政策会使新冠疫情迎来一次集中爆发,对工业生产产生一定的扰动。长期来看,经济复苏是大势所趋,工业生产将在疫情趋于平稳后继续恢复,工业企业利润结构或持续改善,工业生产活动扩张保持内生动能,支撑工业增加值保持增长势头。
第二,随着国内疫情影响逐渐转好,国外欧美经济衰退的可能支撑加息放缓的预期,市场主体对2023年的经济预期或将从低谷回升,逐渐转好。市场预期将转好,企业会逐渐提升对未来投资的支出并增加劳动雇佣,有利于加快民间投资增速。经济不确定性显著下降,企业投资观望情绪或将大幅减退,有利于财政、货币政策效应的提高,支撑工业经济增长。
第三,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力提效,重点强调了“积极、加力”,这意味着要保障财政政策力度,2023年政府赤字率或进一步提高,同时政府又强调在有效支持高质量发展中保障财政可持续和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可控,表明财政政策也将更加注重精准提效,扩大有效投资,以利扩大内需、促进消费,有助于工业增加值的增长。
第一,财政政策进一步加强的空间或有限。2022年在稳增长要求下,财政政策持续发力,全国发行新增地方政府债券发行规模创历史新高,导致地方政府债务率或突破120%的警戒线,债务付息压力不断增大,2023年地方政府加杠杆空间受限。另外,为了支撑制造业投资高速增长,2022年还实施了大规模留抵退税政策,退税规模在2万亿元以上,超过前三年总和,叠加房地产市场下行、土地出让收入大幅下降,导致财政收入下降。财政支出压力不断加大,收入却在下降,收支矛盾进一步加剧,2023年财政结余资金较往年有限,难以为工业增加值的增长继续提供拉动作用。
第二,货币政策继续向下空间或有限。2022年中国始终实施稳健偏松的货币政策,先后实施了3次降息、2次降准。但一方面,货币宽松和信贷需求的错配使得金融市场资金空转现象一直存在,另一方面降准降息空间进一步压缩。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货币政策要稳健、精准有力,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大水漫灌的概率大幅降低,预计2023年央行会有一定幅度的降准降息,但在频率和幅度上会更加谨慎,且针对行业定向降准降息的可能性较大。
第三,出口增速可能出现回落。由于全球经济复苏乏力,中国主要合作伙伴的经济发展前景偏弱,中国对外贸易可能将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持续受到全球需求收紧的影响,叠加中美贸易摩擦的不确定性、人民币汇率可能步入升值通道以及中国出口份额的下降,或将对出口形成一定负面冲击,预计2023年出口同比增速会进入下行通道,难以为工业增加值的增长继续提供拉动作用。
综上所述,2023年中国工业产出的自然走势呈现持续恢复态势,尽管政策空间有限、国际环境不确定性增强以及人民币汇率可能步入升值通道不利于总产出扩张,但疫情防控政策逐步放开以及市场预期由此好转将更有利于总供给的扩张,供给端恢复态势可期。因此,综合以上逻辑判断,预计2023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速在6.5%左右。
北京大学国民经济研究中心成立于2004年。挂靠在北京大学经济学院。依托北京大学,重点研究领域包括中国经济波动和经济增长、宏观调控理论与实践、经济学理论、中国经济改革实践、转轨经济理论和实践前沿课题、经济学、西方经济学教学研究等。同时,本中心密切跟踪宏观经济与政策的重大变化,将短期波动和长期增长纳入一个综合性的理论研究框架,以独特的观察视角去解读,把握宏观趋势、剖析数据变化、理解政策初衷、预判政策效果。
中心的研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对中国的宏观经济政策产生了较大影响。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成果有:(1)推动了中国人口政策的调整星空体育。中心主任苏剑教授从2006年开始就呼吁中国应该立即彻底放弃计划生育政策,并转而鼓励生育。(2)关于宏观调控体系的研究:中心提出了包括市场化改革、供给管理和需求管理政策的三维宏观调控体系。(3)关于宏观调控力度的研究:2017年7月,本中心指出中国的宏观调控应该严防用力过猛,这一建议得到了国务院主要领导的批示,也与三个月后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宏观调控有度”的观点完全一致。(4)关于中国经济目标增速的成果。2013年,刘伟、苏剑经过缜密分析和测算,认为中国每年只要有6.5%的经济增速就可以确保就业。此后不久,这一增速就成为中国政府经济增长速度的基准目标。最近几年中国经济的实践也证明了他们的这一测算结果的精确性。(5)供给侧研究。刘伟和苏剑教授是国内最早研究供给侧的学者,他们在2007年就开始在《经济研究》等杂志上发表关于供给管理的学术论文。(6)新常态研究。刘伟和苏剑合作的论文“新常态下的中国宏观调控”(《经济科学》2014年第4期)是研究中国经济新常态的第一篇学术论文。苏剑和林卫斌还研究了发达国家的新常态。(7)刘伟和苏剑主编的《寻求突破的中国经济》被译成英文、韩文、俄文、日文、印地文5种文字出版。(8)北京地铁补贴机制研究。2008年,本课题组受北京市财政局委托设计了北京市地铁运营的补贴机制。该机制从2009年1月1日开始被使用,直到现在。
中心出版物有:(1)《原富》杂志。《原富》是一个月度电子刊物,由北京大学国民经济研究中心主办,目的是以最及时、最专业、最全面的方式呈现本月国内外主要宏观经济大事并对重点事件进行专业解读。(2)《中国经济增长报告》(年度报告)。该报告主要分析中国经济运行中存在的中长期问题,从2003年开始已经连续出版14期,是相关年度报告中连续出版年限最长的一本,被教育部列入其年度报告资助计划。(3)系列宏观经济运行分析和预测报告。本中心定期发布关于中国宏观经济运行的系列分析和预测报告,尤其是本中心的预测报告在预测精度上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
北京大学国民经济研究中心属学术机构,本报告仅供学术交流使用,在任何情况下,本报告中的信息或所表述的观点仅供参考,亦不对任何人因使用本报告中的任何内容所引致的任何损失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