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浏览星空体育(中国)官方网站!
行业资讯
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走在前、做示范 谱写“强富美高”新江苏现代化建设新篇章
时间: 2024-08-21浏览次数:
 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走在前、做示范 谱写“强富美高”新江苏现代化建设新篇章中央总、国家主席、主席习近日在江苏考察时强调,江苏拥有产业基础坚实、科教资源丰富、营商环境优良、市场规模巨大等优势,有能力也有责任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走在前、做示范。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继续在改革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上争当表率,在服务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上争做示范,在率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上走在前列,奋力推进中国

  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走在前、做示范 谱写“强富美高”新江苏现代化建设新篇章中央总、国家主席、主席习近日在江苏考察时强调,江苏拥有产业基础坚实、科教资源丰富、营商环境优良、市场规模巨大等优势,有能力也有责任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走在前、做示范。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继续在改革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上争当表率,在服务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上争做示范,在率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上走在前列,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谱写“强富美高”新江苏现代化建设新篇章。他希望江苏在科技创新上取得新突破,在强链补链延链上展现新作为,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上探索新经验,在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上实现新提升。

  习总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具有极强的性、战略性、指导性、针对性,是江苏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走在前做示范、谱写“强富美高”新江苏现代化建设新篇章的科学指引和行动指南。我们该如何深刻认识习总考察江苏的重大意义,汇聚起牢记嘱托、感恩奋进、走在前列的磅礴力量,把对总的崇敬爱戴转化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的实际行动?请看专家学者的回答和建议。

  ●南京作为长三角地区和长江经济带重要的中心城市,有利于汇聚各方创新要素,是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的理想之地,是科技创新人才可以大显身手的创业家园。通过进一步打造优越的创新环境,尤其是在营造世界级创新企业成长沃土、提升城市国际化水平、增强创新金融服务功能等方面再下大的功夫,聚焦一批关键的重大方向,持续发力,一定能够在科技创新上率先取得新突破,绘就一幅绚丽的创新发展画卷。

  习总在江苏考察时指出,中国式现代化关键在科技现代化。江苏要在科技创新上率先取得新突破,打造全国重要的产业科技创新高地,使高质量发展更多依靠创新驱动的内涵型增长。南京是习总此次考察的城市之一,科技创新资源丰富,重大创新平台突出,现代化产业体系比较健全,应奋力在全省科技创新率先取得新突破上走在前列,为全省乃至全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作出重要贡献。

  当今世界,新一代科技加速推进,引发产业重大变革和经济发展模式转换。谁把握住新一代科技的浪潮,谁就能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占据主动,在激烈的竞争格局中处于优势地位。国家现代化说到底在于科技现代化,一国的科技创新能力直接决定了这个国家的实力、地位和发展空间。中国是一个大国,必须要建立完整、先进、安全的现代化产业体系,起保障和支撑作用的是科技现代化水平,是高水平的科技自立自强。

  科技发展到今天,不仅与经济社会的融合日益密切,创新成果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而且呈现出领先一步就决胜千里的格局态势。只有那些具备世界级前沿技术的企业,才能在产业价值链中获取最有利的份额,并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如今在芯片设计与制造、高端软件开发、生物制药等产业领域,市场份额和利润越来越向少数技术领先的头部企业集中,这些企业凭借对先进前沿技术的把控,主导着产业链的发展和市场规则。如果说我国在改革开放的前二三十年还可以通过吸收中间技术或发展一般技术换来较大的发展空间,在今天这样一个时代,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历史时刻,必须紧紧把握新科技浪潮,聚焦世界先进前沿技术,才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才能补齐发展的短板。这既是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当代科技发展的规律所决定。

  现代科技进步还呈现出一个新的特征,即创新的范式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学科之间的融合渗透不断发展,许多重要的创新进展是由多学科的新知识和新技术集成而来。例如,世界先进的芯片制造工艺已经达到5纳米、3纳米的尖端复杂的水平,早已突破了原先单一的电子工程技术界限,大量采用了包括光学、材料、信息先进技术在内的多学科创新成果。创新范式的变革还使得新技术的出现更加多样化,既有在原先技术的基础上不断迭代升级,由技术的1.0版本进入到2.0、3.0版本等,也有颠覆原先的技术,不是在原先的技术方向上继续迭代,而是横空出世般地形成一种崭新的技术,替代原先的技术,就像晶体管替代电子管、未来的量子芯片有可能替代电子芯片一样。科学技术变革越快,颠覆性技术出现的概率就越高。要在科技创新上率先形成新突破,必须一方面紧跟世界先进科技前沿方向,不断实现攀升,努力达到一流水平,另一方面要高度重视对前瞻性技术的研究开发,把握颠覆性技术出现的重要机遇。颠覆性技术意味着新的赛道、新的产业、新的边界,必然将重塑科技创新格局。当前尤其要加大在人工智能、量子信息、6G通信等领域创新的布局力度,培育一批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

  在科技创新上率先取得新突破,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必须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服务于实体经济,加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对接,形成推动产业链强链补链延链的有力支撑。其中要害是要解决发展中的技术“卡脖子”问题,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

  我国实体经济发达,产业体系比较健全,拥有按照联合国标准划分的所有工业门类,制造业连续多年规模居全球第一。但总体而言,我国制造业仍处在大而不强的发展阶段。江苏制造业在全国举足轻重,制造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高达37.3%,稳居全国第一,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指数居全国第一。但同时必须看到,若放入全球经济的大格局中,江苏制造业发展的层次还不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亟待提升。江苏制造业以增加值衡量的产业规模已经超过韩国,但行业的人均劳动生产率尚不及韩国制造业的一半。差距主要是由技术水平、结构差异和产业链不健全所造成的,其中技术水平不高、产品附加值低是根本原因。目前,我国一些重要产业尤其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升级受到技术上被“卡脖子”的制约,少数西方国家在关键设备、高性能芯片等领域对中国采取打压,我国产业链的安全问题以及完整性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显得突出重要。焦点问题是一批关键核心技术不在我们自己手中,以致发展上受制于人。因此,实现在科技创新上率先取得新突破,首先要在关键核心技术上率先突破,坚决打破技术“卡脖子”的制约瓶颈。

  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必须要有求真务实的精神,有“十年磨一剑”和“水滴石穿”的态度,真正把关键技术攻下来,把核心技术掌握到自己手中。要看到,科技创新有其自身的规律,只要是真正的关键核心技术,就不是那么容易攻破的,否则就不会掌握在少数国家手中。世界上一切真正先进尖端的技术,其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是技术进步不断演进的结果。我国自主创新的历史还不长,基础比较薄弱,攻克关键核心技术必须选准路径,长期聚焦其中一项技术,坚持不懈、锲而不舍,才有可能实现成功。不能不顾客观实际,一味贪大求全,急功近利。不能搞浅尝辄止的事情,更不能搞形式主义,只图表面的轰轰烈烈,不求实在的成效。

  科技创新需要制度创新作为前提,需要有一个良好的创新生态。体制机制是最关键的要素,是保证各种创新资源能够有效配置的基础;一个高效并不断自我循环的创新生态必不可少,是创新要素汇聚和迸发活力的土壤。要在科技创新上率先取得新突破,必须建立相应的基础制度和创新生态。

  第一是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和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构建支持全面创新的基础制度,充分激发各类人才创新活力,形成高水平创新成果和优秀创新人才不断涌现的局面。要看到现有的科技体制和人才制度还存在不少问题,尤其是科技资源分配制度、评价制度和人才选拔制度还不利于大成果和青年优秀人才的涌现。科技资源在小圈子里分配星空体育官网、评价机制僵化脱离实际的情况不同程度存在,科研活动管理行政化,科研人员为应付各种填表、检查而分散精力的现象还比较普遍,成果评奖、人才评审项目设置过多。名目繁多的奖项和过多的人才“帽子”,对正常的创新活动实际上是一种干扰,容易助长急功近利甚至投机取巧的个体冲动。实践证明,不对科技体制和人才机制进行深化改革,就难以激发更多的人从事长期艰苦的创新活动,真正的大成果就难以出现。

  第二是要真正确立和提升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让企业在产业科技创新中唱主角、挑大梁,实现创新链与产业链的深度融合。科技创新的发展规律表明,企业是科技创新的无法替代的主体,事关产业发展方向和进程的重大关键技术往往是由企业作为创新主体完成的。历史上,晶体管和集成电路是由企业发明的,个人电脑和智能手机也是出自于企业,这些都是电子信息产业领域的重要创新里程碑。当今人工智能时代,同样堪称里程碑式创新的ChatGPT(生成式对话人工智能)也是由企业创新推出的。习总多次强调企业作为科技创新主体的作用,这次在江苏考察期间明确指出,要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促进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不断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由于体制和历史的因素,我国的创新要素主要集中在高校和科研院所,现行的科技评价制度和人才制度也不利于企业汇聚创新资源,必须下决心彻底改变这种状况。越是高校和科研院所集中的地方,越是要有意识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促进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支持企业牵头联合高校科研院所攻关关键核心技术。

  第三,坚持对外开放,扩大国际科技交流合作,加强国际化科研环境建设,汇聚全球创新资源和要素。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下,许多重要科技创新活动常常是国际科技交流合作的过程,一些重大创新成果往往是汇聚和吸收了全球范围科学家与工程师的智慧而成。还要看到,在许多创新领域,目前一些重要而关键的创新源还是在国际上,必须以高度开放的胸怀,以各种有效的形式,开展广泛的国际科技交流合作。对于一些需要采用“揭榜挂帅”方式的科研项目和技术攻关,既可以扩大至国内民营企业,也可以在国际上广泛开展合作。既要汇聚创新人才于本地,也要善于通过项目合作方式吸收天下创新智慧,不求“所在”,但求“所有”。

  第四,政府要为一流的创新环境建设担起更大的责任,创造科技创新所需的一流公品。政府既要有远见,勇于布局重大科研方向和未来产业,善于引导社会资源向创新领域汇聚,也要有坚持多年做成一件事的境界、精神和干劲,克服注重短期政绩和形式主义的倾向。同时,政府自身也要加强改革和机制优化,淡化指标考核,把主要精力放在科技创新环境的打造上。只要有一流的科技创新环境,有紧盯世界科技前沿的重大创新方向,假以时日,一定有一流的科技创新成果涌现。

  南京作为长三角地区和长江经济带重要的中心城市,有利于汇聚各方创新要素,是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的理想之地,是科技创新人才可以大显身手的创业家园。通过进一步打造优越的创新环境,尤其是在营造世界级创新企业成长沃土、提升城市国际化水平、增强创新金融服务功能等方面再下大的功夫,聚焦一批关键的重大方向,持续发力,一定能够在科技创新上率先取得新突破,绘就一幅绚丽的创新发展画卷。

  ●随着强链补链延链的不断推进,江苏实体经济必将获得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巨大的潜力释放。我们要勠力同心、持续奋进,不断加快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产业链的竞争力,为“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谱写‘强富美高’新江苏现代化建设新篇章”作出更大贡献。

  习总在江苏考察时,希望江苏在强链补链延链上展现新作为。习总强调,要把坚守实体经济、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作为强省之要,巩固传统产业领先地位,加快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推动数字经济与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全面提升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加快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要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积极打通堵点、接通断点,不断创新吸引外资、扩大开放的新方式新举措,建设具有世界聚合力的双向开放枢纽,推动外贸创新发展,不断巩固和拓展国际市场。

  习总考察江苏重要讲话,对江苏发展提出了殷切希望,为江苏奋进新征程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赋予江苏“在强链补链延链上展现新作为”的重大任务,为江苏实体经济和现代产业体系的高质量发展之路指明了新的方向。

  江苏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省份。经过多年努力,江苏已经成为全国经济发展的排头兵之一。面对日益激烈的全球竞争和不断变化的经济环境,江苏不能仅满足于当前的成绩,而是要以强链补链延链为方向,深化改革创新,推动江苏经济实现质的飞跃。

  强优势之链,江苏应加强产业链的竞争力和核心技术的自主创新能力。江苏正通过大力发展高端制造业,推动产业链向上延伸。高端制造业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引擎,对提高综合国力和增强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江苏以苏州工业园区为核心,集聚了大量的高新技术企业和研发机构,形成了一个高端制造业集群,创新型企业不断涌现,推动了江苏高端制造业蓬勃发展。

  补劣势之链,江苏要在产业链的薄弱环节进行补充和完善,以提高产业链的整体水平。江苏积极引进外来资本和技术,填补产业链的短板。南京作为研发、创新和硬科技的先行区,通过引进一批国际知名企业,加强了高端装备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南京的航空航天、光电子、新能源等产业都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为江苏经济补链注入新活力。同时,江苏还大力发展新能源、智能制造等新兴产业,为产业链的补链注入新动力。

  延中势之链,江苏重在将现有产业链向前、向后延伸,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江苏积极推动产业协同发展,促进上下游企业之间的合作与互动。作为我国沿海开放的重要区域,江苏充分利用自身的地理优势和资源优势,发展了一系列的现代物流产业,形成了产业链的延伸。如盐城,利用当地丰富的海洋资源,发展了一系列的海洋经济产业,包括港口物流、海洋科技、海洋旅游等,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产业链条。同时,江苏还通过加强与周边地区的合作,拓宽了产业链的延伸空间,实现了资源的共享和优势互补。

  强链补链延链,让江苏迈上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在这个过程中,江苏不仅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增长,也加快了产业结构优化和转型升级的步伐。江苏正积极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不断加快传统产业向现代产业转型,努力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集群。在强链补链延链的进程中,江苏注重创新驱动发展,不断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建设了一批国家级和省级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器、科技园区和创新创业基地,为企业和创新团队提供了良好的孵化环境和政策支持。同时,江苏还加强科研院所与企业的合作,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加快将科技创新转化为实际生产力,推动产业链的升级和优化。另外,江苏更加注重创新人才引进和培养,通过多种渠道吸引高层次人才和创新团队,创新人才和团队储备能级不断提升。

  江苏在强链补链延链的道路上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也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比如,传统产业升级转型需要面对技术、资金、市场等多重压力,创新创业仍面临一些制约因素,人才引进和培养仍存在一定的难度。在习总的殷切期望和关心关怀下,江苏要进一步深化改革,优化发展环境,完善政策体系,加强产业协同创新,推动政府、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多方合作,共同推动产业链的高质量发展。

  一要持续加大对产业创新的支持力度。产业创新是强链补链延链的核心驱动力。江苏要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强技术创新和研发能力,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应用。实施更加有效的措施鼓励企业加大自主创新投入,加强与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合作,形成创新链和价值链的良性互动。

  二要继续深化开放合作,拓宽产业链的延伸空间。开放合作是延链的重要手段。江苏要继续保持高标准开放态势,积极参与国际合作和全球产业链分工,主动融入国际经济体系,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合作,推动共建共享的开放平台,促进贸易便利化和投资自由化。同时,大力推进对外开放的深化,积极吸引外资、引进优质资源,推动跨境投资和技术转移,提高产业链的附加值和技术含量。

  三要加强创新平台建设和科技人才培养,培育一批技术领军人才和高素质创新团队。加大对创新平台建设的支持力度,建设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科研平台和科技创新基地。优化完善产学研用结合的人才培养机制,大力引进培养技术领军人才,提高科技人才的整体素质和创新能力。

  习总强调,要把坚守实体经济、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作为强省之要。随着强链补链延链的不断推进,江苏实体经济必将获得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巨大的潜力释放。我们要时刻牢记和深刻领会习总的重要讲话精神,勠力同心、持续奋进,不断加快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产业链的竞争力,为“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谱写‘强富美高’新江苏现代化建设新篇章”作出更大贡献。

  (作者张文武为江苏现代服务业智库研究员、南京林业大学教授,张为付为江苏现代服务业智库首席专家、南京财经大学教授)

  ●南京作为江苏省会城市和中国四大古都之一,教育和科技资源集中度高,各类专业技术人才汇聚广,位居国家创新型城市排名第二,在全面提升人民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上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南京要充分发挥教育与科技的综合优势,形成全民素质拓展与提升的示范和引领效应,进一步加快学习型社会建设,厚植人才培养的素质基础、社会基础和群众基础,打造新时代“天下文枢”“创新之枢”“人才之枢”。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习总在江苏考察时提出了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上探索新经验的明确要求,既是对江苏文化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所取得成绩的充分肯定,又是对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江苏实践探索的殷殷期待。如何谱写“强富美高”新江苏现代化建设的新篇章,在提高社会现代文明程度上探索新经验、形成新示范,成为全省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时代主题和光荣使命。使命在肩,唯有奋发。作为文化大省的江苏要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又一次思想解放为引领,牢牢把握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的基本原则,在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上进一步筑牢文化根基,持续增强人民的精神力量,以新的社会现代文明高度展现文化强省的时代风采。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必须用马克思主义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富有生命力的优秀因子并赋予新的时代内涵,既要坚守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又要筑牢江苏现代化发展的文化根脉,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

  习总指出,“江苏要加强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积极参与建设长江和大运河两大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国家文化公园,是以习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推动新时代文化繁荣发展的重大工程。国家文化公园作为国家实施的文化工程,创新了中华文化保护、传承、发展和繁荣的体制机制,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重大举措,不仅具有构建中华文化重要标志的传承作用和价值引领意义,而且成为文化强国以坚定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开创文明新篇的精神支撑。江苏位于长江下游,长江干流东西横贯省域中南部入海,拥江海交汇之地利;同时大运河南北纵贯省域中线,形成与长江干流的十字交叉,得通江达海之先机。这一独特的水运枢纽区位奠定了江苏在全国经济社会发展中重要的通济功能与历史贡献,同时也形成了水韵江苏、富济天下、仁和社会的文明基础和文化格局,构筑起江苏的人文底色。

  江苏的人文底色浸润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是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的文化根基。新时代加强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就是要把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民族精神和丰富智慧更深层次地注入到马克思主义,注入到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实践中来,形成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相统一的新优势新成果,开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历史新篇。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和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作为中华文化的标志性空间,承载中华文明智慧,彰显中华民族伟大精神,为人们弘扬民族精神、创造现代文明提供强大的精神动能。江苏要以参与建设两大国家文化公园为契机,在集中展现江苏文脉保护和有序传承的基础上,将新时代文化繁荣发展的勃勃生机和现代文明创造的新成果融汇其间,为中华文化标志镶嵌上璀璨明珠。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历史发展的主体。中国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新的历史创造,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依靠和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力量。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使人类文明进入到知识创新时代,实现科技自立自强、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成为中国式现代化取得成功的关键。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历史进程中,唯有全面提升人民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才能有效增强实现强国目标的主体力量。

  习总强调,“要大力发展现代科技、教育事业,全面提升人民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教育是基础,科技是关键,人才是根本。中国现代化建设人才来自人民群众,全面提升人民群众科学文化素质,不仅是国家深度开发人力资源的客观需要,形成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创造的生力军;而且为高质量人才自主培养提供更多的人才来源,形才培养体系的高素质人群基础。江苏教育基础雄厚,有着较强的科技发展实力,在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上走在全国前列,为进一步发展教育和科技事业打下了坚实基础。如何发挥好这一基础优势,在全面提升人民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上实现新跨越,需要不断拓展素质教育,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均衡覆盖,促进现代科学技术普及应用,加快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为新时代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注入强大动能。

  崇文重教是江苏的文化传统,科技创新是江苏的时代脉搏,两者深深地植根于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的沃土。南京作为江苏省会城市和中国四大古都之一,教育和科技资源集中度高,各类专业技术人才汇聚广,位居国家创新型城市排名第二,在全面提升人民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上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南京要充分发挥教育与科技的综合优势,形成全民素质拓展与提升的示范和引领效应,进一步加快学习型社会建设,厚植人才培养的素质基础、社会基础和群众基础,打造新时代“天下文枢”“创新之枢”“人才之枢”。

  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既要物质富足,又要精神富有,两者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践进程。现代化的根本目的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物的全面丰富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和条件,而人的精神富有则为全面发展提供价值追求的持久动力,创造更为广阔的文明视域。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和重要保证,决定着我们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和社会、培育什么样的公民。精神文明建设的目标就是要在全社会形成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相适应的理想信念、道德观念、精神风貌和文明风尚,持续激发人民的创新创造活力,谱写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新篇章。

  习总指出,“要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持续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扎实开展城乡精神文明创建,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推进书香社会建设,提高社会现代文明程度”。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要求,离不开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相互促进的共同作用。以文化事业发展提升社会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以文化产业发展满足人们丰富的精神需要,是人们获得美好生验不可或缺的文化条件。城乡精神文明创建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成为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内生精神力量,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的重要保证。通过营造积德行善、知书达理的和谐社会氛围,让成为人们的内心向往和行为向导,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具有强大感召力的源泉所在。江苏人文底蕴深厚、城乡经济协调发展,能够提供较为优越的公共文化服务条件,同时形成了比较完备的文化产业体系,为文化强省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如何在新的起点上推进文化繁荣,需要持续加大公共文化服务投入力度,以标准化、均等化解决好文化服务质量中的短板问题。同时,持续深化城乡精神文明创建,引导和激励人们自觉提高道德修养和知识素养,完善社会德育和美育体系,让美好生活滋养美好心灵,让美好心灵引领美好生活。

  江苏是文明城市创建的先行区,也是受全国表彰的文明城市的集聚区。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新征程上,要以实施文明创建工程为抓手,持续发挥文明城市标杆的引领作用,推进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培育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的新风新貌,不断在文明实践中探索新经验、取得新成效、做好新示范。

  ●江苏始终把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位置,全面落实“降、缓、返、补、扩、贷”就业政策,完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在社会保障和就业促进方面取得显著成效;江苏各地把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作为推进省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支柱性工程,积极构建党委领导、政府负责、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社会治理体系,在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方面取得显著成效;江苏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原则,建立大安全大应急框架,加快推进全省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

  习总在江苏考察时强调,希望江苏在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上实现新提升,“要加快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健全就业促进机制和就业公共服务体系”“要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浦江经验’,完善社会治理体系”“要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

  习总的重要讲话精神,为江苏“在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上实现新提升”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我们必须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总重要讲话精神,以昂扬姿态奋力书写“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走在前、做示范”的崭新答卷,谱写“强富美高”新江苏现代化建设新篇章。

  江苏省始终把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位置,全面落实“降、缓、返、补、扩、贷”就业政策,完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在社会保障和就业促进方面取得显著成效。就业形势持续稳定向好。近年来江苏省城乡就业人口接近4900万人,过去五年城镇新增就业年均140万人左右、占全国的10%以上。全面推进人才培养工作。对人才培养、引进、评价、流动、使用、激励等全链条进行授权松绑改革,目前全省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分别达977万人和475万人。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率先基本实现城乡居民社会保障全覆盖,让每一位城乡民众都能纳入符合其自身条件的社会保障制度;立足第一支柱保基本的功能定位,推进第二、第三支柱发展,持续扩大企业年金覆盖面,加快发展个人养老金,促进商业养老保险发展。

  要加快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健全就业促进机制和就业公共服务体系,做好重点群体就业工作,需要深化以下重点工作:

  一是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赋能重点实验室、研究院等“自主引才、自主设岗、自主聘任、自主评价、自主定薪”,支持特色产业人才集聚区建设;深入推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探索建立跨系统人才特殊调配机制和跨区域人才共建共享机制。

  二是聚焦重点群体就业帮扶工作。把促进青年特别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通过办好开发数万个高质量就业见习岗位、增加标准化家门口就业服务站、兜底帮扶特困群体就业等省政府民生实事项目,扎实推进重点群体就业帮扶工作。

  三是鼓励引导人才向农村流动。坚持把产业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支持培育发展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将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服务主体纳入就业创业政策服务范围,搭建创新创业平台吸引产业发展、公共服务、乡村治理等人才返乡就业创业。

  近年来,江苏各地把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作为推进省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支柱性工程,积极构建党委领导、政府负责、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社会治理体系,在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方面取得显著成效。

  积极推动基层社会治理。积极推行“一门受理、一站服务、全科社工”模式,让老百姓“进一扇门、找一个人、办所有事”。全省15万个登记备案社区社会组织、近八万名持证专业社工活跃在群众“家门口”,将基层群众的急难愁盼切实在基层回应好、服务好、解决好。数智赋能网格化治理。首创网格化社会治理理念,在全国率先全省域推进网格化社会治理。目前全省划分12万个城乡网格,配备专兼职网格员近30万名,全省网格员每天平均上报数据6万余条,全省群众对网格服务管理满意率达97%。加强乡村治理体系建设。积极推进全国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试点示范工作,积极探索形成党建引领、自治法治德治智治融合、村级集体经济充分发展的乡村治理的“江苏路径”,形成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要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浦江经验”,完善社会治理体系,健全城乡基层治理体系和乡村治理协同推进机制,推进社会治理数字化,需要深化以下重点工作:

  一是健全基层多元主体参与的政策机制。建构政策支持环境,广纳社会力量参与,采取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向社会组织提供财政资金保障,吸纳慈善基金会和企业为社区公共服务提供资源补给,并鼓励居民以志愿服务方式为公共服务提供补充;发展壮大兼职网格员队伍,从而进一步优化社区公共服务响应机制。

  二是以基层党建引领新时代乡村治理。深化村民自治实践,不断提升乡村基层党组织的功能和组织功能,以基层党建为引领,探索自治、法治、德治、智治“四治融合”为特征的乡村治理模式,广泛引导村民参与到乡村治理中,有效提升群众参与感、获得感与满意度。

  三是推进社会治理数字化。充分利用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推进数据整合共享,打造社会治理综合指挥平台,实现数字治理中心各平台之间的数据互通,使得各级各类的社会治理数据能够统一汇聚,加速包括“数字党建”“数字服务”“数字监管”“数字采集”“数字网格”在内的省域一网统管建设。

  近年来,江苏省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原则,建立大安全大应急框架,加快推进全省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

  更加精准防范重大风险。扎实组织百日攻坚行动,省市县837个督导检查组开展联动督导,深入开展重点行业领域专项整治,2022年整改问题隐患15.83万个,有效防范化解历史罕见长时间持续高温给安全生产带来的风险挑战。

  应对自然灾害更加有力。2022年江苏全网发布预警短信22次,覆盖3.53亿人次,联通9万余个应急广播“大喇叭”,为偏远乡镇配备可视化应急通信装备,保证了断网、断电、断路情况下的应急指挥。应急救援能力显著提升。通过健全与交通运输等部门和单位的联动协同、资源保障等机制,编制42件省级总体和专项应急预案,3.3万余件基层应急预案,严格落实党政领导、部门监管、基层管理以及企业主体各方责任。

  要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深入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坚决防范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我们还需深化以下重点工作:

  一是深入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加强危化品、工矿、燃气、交通、住建等重点行业、领域安全监管,推进安全生产风险专项整治,在高危行业领域探索应用安全生产综合研判联合检查机制,推动部门联合、事项整合、数据耦合、优准结合,切实提高隐患排查整治质量。

  二是建立城市安全风险综合监测预警平台。以江苏省各市风险防控需求和问题为导向,充分考虑城市产业结构和主要风险特点,建立包含城市安全综合监测、分析预警、综合联动处置等在内的城市应急管理系统,形成运行数据“全监测”、重大预警“全接报”、风险管控“全覆盖”的新型防控体系,不断提升特大城市安全韧性水平。

  三是强化应急管理多方联动机制。按照“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失职追责”要求,层层压实各级工作责任。健全应急管理部门与气象、水务、文体广旅等部门的应急联防联动机制,实现数据共享、责任共担;延伸指挥调度系统,将指挥信息网向下延伸至街道一级,实现省、市、县(区)、乡镇(街道)四级调度,以多部门、多主体的横纵向联动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大局稳定。


Copyright © 2016-2024 星空体育(中国)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 HTML地图 XML地图 txt地图

冀ICP备1700583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