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浏览星空体育(中国)官方网站!
行业资讯
苏联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知识结构
时间: 2024-07-11浏览次数:
 苏联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知识结构苏联的发展历程 一、十月 1. 背景 (1)一战给人民带来了深重苦难。 (2)1917年,二月推翻了沙皇政府,出现了工兵代表苏维埃和资产阶级临时政府这两个政权,临时政府掌握实权。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继续执行反人民的对外政策,并力图扑灭国内的火焰。 (3)1917 年4 月,国外的列宁回国,受到广大工人和士兵的欢迎。2. 彼得格勒武装起义 (1)起义总指挥部:斯莫尔尼宫

  苏联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知识结构苏联的发展历程 一、十月 1. 背景 (1)一战给人民带来了深重苦难。 (2)1917年,二月推翻了沙皇政府,出现了工兵代表苏维埃和资产阶级临时政府这两个政权,临时政府掌握实权。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继续执行反人民的对外政策,并力图扑灭国内的火焰。 (3)1917 年4 月,国外的列宁回国,受到广大工人和士兵的欢迎。2. 彼得格勒武装起义 (1)起义总指挥部:斯莫尔尼宫。 (2)时间:1917年11月7日 (3):列宁 (4)地点:彼得格勒 (5)结果:取得了胜利 3. 十月的历史意义 性质:十月社会主义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意义:诞生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推动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 二、苏联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一)前苏联战时主义政策 1.措施: (1)1919年,农业实行余粮收集制。 (2)除大工业外,国家对中小工业也宣布实行国有化。 (3)在交换方面,政府实行最小限度的商品交易和最大限度的国家分配。(4)实行普及于一切阶级的成年人劳动义务制,实行“不劳动者不得食”的原则。到1921年引起严重的国内危机,1921年,苏俄政府用新经济政策取代了战时主义政策。 2.评价: 战时主义政策在当时所处的战争条件下,这种政策基本上是正确的。但具体分析起来,不同措施的性质和作用不尽相同。比如,无代价地征收农民的剩余粮食、一切生活必须品均需由国家集中分配、强制劳动等,无疑是保证自卫战争胜利所必须的,具有明显的战时性,并在保证胜利方面起了积极作用。而另一些措施,如把大中小企业全部收归国有、取消一切商品贸易等,并不是进行自卫战争所绝对必须的。实际上,这些措施主要是为了加快社会主义改造步伐,“直接向主义过渡”而采取的,因而具有“非常主义”性质。这些措施,由于超越了生产力的性质和水平,从而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加剧了战争破坏的严重后果。到1921年春出现严重的经济危机。 (二)前苏联新经济政策 1.简述: 为了克服战时主义政策引起的危机,苏俄于1921年实行新经济政策。1921年俄共(布)“十大”决定废止余粮收集制,实行固定税率的粮食税。随后又在经济领域颁布了一系列措施,这些统称为新经济政策。该政策于1924年斯大林开始社会主义农业集体化和工业化改革结束。

  核心素养提升练二十九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40分钟85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迅速恢复的国家机器比以往承担着更多任务,尤其是经济控制的职能。农民和工人阶级起来反对私有者,战争期间经济崩溃造成了城市和军队供给急需。还有一些党的干部不切实际地追求主义社会的动人前景。”这段话主要说明了下列哪一事件的背景 ( ) A.“战时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农业集体化 D.赫鲁晓夫改革 【解析】选A。根据材料“经济控制”“战争期间”“不切实际地追求主义社会”得出“战时主义”政策,故A正确;新经济政策是战争(1918—1920年)结束后,于1921年推行的政策,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的方式,故B错误;农业集体化是斯大林模式在农业的表现,时间不符,故C错误;赫鲁晓夫改革(1956—1964年),并不存在战争,故D错误。 2.(2019·邢台模拟)1921年,面对严重的经济危机,列宁对到访的美国商人阿曼德·哈默说:“现在我们必须从头做起……重新发掘我们的经济潜能。”为了“发掘经济潜能”,苏俄 ( ) A.实行了“战时主义”政策 B.采取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 C.恢复了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 D.建立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解析】选C。由材料的时间“1921年”可知这是由“战时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过渡的时期,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经济,故选C。 3.(2019·石家庄模拟)1921年7月,为了燃料供应,苏维埃政府建立了“顿巴斯小煤矿利用委员会”,把小型煤矿出租给私人。这些煤矿采煤量占到顿巴斯总采煤量的11.9%。这表明苏维埃政府( ) A.部分恢复了“战时主义”政策的做法 B.实施新经济政策的效果有限 C.注重利用国家资本主义发展经济 D.加速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 【解析】选C。根据材料可知是允许私人经营小煤矿,说明此时苏俄利用国家资本主义发展经济,故选C。 4.(2019·黄冈模拟)1921年列宁在给时任国家计委主任格·马·克尔日扎诺夫斯基的信中指出:“关于新经济政策有必要加以补充……新经济政策不是要改变统一的国家经济计划,不是要超出这个计划的范围,而是要改变实现这个计划的办法。”基于这一认识,当时苏俄政府( ) A.将大中小企业收归国有由国家统一来管理 B.利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展社会主义经济 C.制定五年计划以加快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 D.扩大集体农庄自主权刺激农民生产积极性 【解析】选B。“改变实现这个计划的办法”指的是新经济政策利用市场和货币关系来恢复发展生产,故利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故选B。 【加固训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教案 教学目标 一、思想教育目标 1.通过对苏联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讲述,使学生认识:苏联在短期内所取得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就,有力地说明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2.通过对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形成的分析,使学生认识:苏联在取得经济建设巨大成就的同时,也逐渐形成了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致使对斯大林的盛极一时。它的缺点和弊端成为后来苏联经济发展的严重障碍。 二、基础知识目标 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和农业集体化方针的确定;五年计划的实施;苏联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中的重大缺陷;1936年苏联宪法;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对斯大林的盛行;苏联的大清洗运动。 三、能力培养目标 通过引导学生分析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的形成,培养学生运用现象和本质、人民群众及个人在历史中作用的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评价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能力。 教学要点 一、苏联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1.列宁逝世 2.苏联的工业化 3.苏联的农业集体化 4.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存在的严重问题 二、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的形成 1. 1936年苏联宪法 2.斯大林创建的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 3.对斯大林的 4.苏联的大清洗运动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包括两方面的内容:第一,有计划的经济建设,使苏联在社会主义建设方面取得巨大成就。虽然存在着种种弊端,但确实使苏联在较短时间实现了工业化,增加了国力,为以后苏联在反法西斯战争中取得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第二,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使苏联的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但是,它本身的严重缺点和弊端,以及风气的盛行,后来成了苏联国民经济发展和生产力提高的严重障碍。 本节重点:苏联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本节难点:对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的评价 一、“苏联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一目,教材主要写了以下三个问题: 1.列宁逝世。1924年1月21日,列宁逝世,斯大林成为苏联,开始领导苏联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2.苏联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第一、国民经济恢复基本完成后,苏联仍然是一个只能输出农产品、输入机器装备的落后农业国。为了用现代技术改造落后的工业农业,为了增强国防力量以维护民族独立,为了给社会主义建立强大的物质技术基础。1925年12月召开的联共(布)“十四大”通过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方针,决定把苏联从农业国变为工业国。这次大会,标志着有计划、大规模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时期的开始。社会主义工业化是在十分艰难困苦的历史条件下进行的。国际上苏联受到帝国主义的包围和威胁,国内原有的经济文化和

  作业论文 中苏工业化进程初期的大饥荒 研究生姓名徐鸿 指导教师姓名陈国林 学院社会科学学院 学科专业思想教育 课程题目当代社会专题研究学号2010232058 日期2010年12 月20 日

  摘要 中苏两国是世界上主要的社会主义国家,两国建国初期都采取了一条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工业化道路,在短期内就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然而由于两国在都过于偏重于重工业的发展,而忽略了轻工业、农业等的发展,从而造成了一系列的不良后果,甚至为苏联的解体埋下了祸根。在这一系列的不良后果中,两国所遭遇的规模巨大的饥荒由于其所带有的相当程度的“人祸”性质,值得我们关注。 关键词:中苏、工业化、饥荒 在中苏两国的工业化进程初期,两国都采取了以重工业为主的发展模式,都取得了相当的成绩,苏联完成了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向强大的工业国的转变,中国也初步建立起了一套比较完整的、相对独立的重工业体系。但是同时也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那就是过于偏重重工业的发展造成其他产业的发展严重滞后,同时两国都发生了由于政策失误而带有“人祸”性质的严重的饥荒。 苏联 1932-1933年饥荒(主要在乌克兰)归结起来,造成饥荒的主要原因有:天灾:1931—1932年的粮食歉收。在1931、1932两年粮食产量有较大下降,发生旱灾是粮食产量下降的原因之一。数字证实,1932—1933年,在乌克兰旱灾导致的粮食歉收比1931年严重得多,1932年乌克兰谷物收获量仅是1930年的35.8 % 强。也就是说,1932—1933年乌克兰发生饥荒,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天灾。“人祸”之一:集体化中的冒进招致农民反抗,富农破坏给农业生产带来巨大损失。苏联在20年代末开始实行农业集体化。在集体化过程中,剥夺富农财产,“消灭富农”,对富农进行强制搬迁,引起富农的不满,一些中农也不愿意将私有财产交到集体农庄中。于是,以富农为代表的农民开始宰杀牲畜,藏匿粮食。波兰历史学家伊萨克·多伊彻曾这样描述当时的情形:“在集体化的头几个月中,他们(农民)屠宰的牝牛和牡牛有1500多万头,绵羊和山羊约4000万只,猪700万只、马400万匹。全国牲畜减少了一多半。”“最早屠宰牲畜的是富农,……为了不让集体化工作人员把他们的牲口赶到公共的牲口圈中,他们宰杀了牲畜,把自己的仓房装满肉,以便饿死自己的敌人。”为阻止富农“糟蹋”粮食,苏联政府加快了集体化的步伐,1930年春开始实行全盘集体化,同时对富农进行惩罚。一些富农被枪决,多数被举家流放。被流放的富农成了“特殊移民”,他们有的死在流放的路上,有的因不适应流放地的气候而客死他乡。“特殊移民”的死亡成为苏联1932—1933年饥荒死亡者的一部分。而那些被强迫加入集体农庄的农民也没有完全顺从,在放弃单干的同时,为给新建立的集体农庄以打击,他们“无度地挥霍”自己的财产,大量宰杀牲畜,藏匿粮食,“消极怠工”,用这些方式同苏维埃政权展开“无声的较量”。农民与政府对抗的结果,是农民面临“……长期可怕的饥饿:集体农庄没有马匹,没有种子。乌克兰和欧洲部分的集体农庄庄

  各位老师、同学们,大家好: 我是张家口市宣化第二中学的程静,今天有机会与大家一起探讨、交流、分享对教材的感悟感到非常高兴。今天我所讲的课题是中华书局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社会主义工业化》。下面我将从课程标准、教学目标、教学建议三个方面来阐述我对本课题的把握和处理。 一、课程标准 这部分内容在2011版新课标中是这样要求的:“了解一五计划”。 二、教学目标 根据课标要求,结合教材内容和初二学生的特点,我确定本课题的教学目标为以下三个方面: ①知识目标:①知道什么是一五计划及其时间;②了解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目的和背景;③知道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④识记第一个五年计划取得的成就;(重点)⑤知道一五计划的超额完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基础;⑥理解第一个五年计划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难点) ②能力目标:指导学生阅读《一五计划期间主要建设成就图》,让学生直观感受一五计划期间我国取得的辉煌成就,培养学生通过使用历史地图进行历史学习的习惯,掌握运用历史地图获取有效信息的方法。通过图表、资料来设计问题,让学生有针对性的思维,从而提高学生思维活动的有效性。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一五计划改变了旧中国工业门类残缺不全、工业布局严重失衡的状况,是新中国工业化的起点,“一五”期间工业生产所取得的成就,远远超过了旧中国的一百年。工业建设的强劲发展势头,表明了新中国对社会生产力的解放,标志着中华民族实现复兴和富强的历史真正揭开了新篇章。 三、教学建议 根据教学目标中知识目标的要求,我来具体阐释每一部分的教学建议。 1、知道什么是一五计划及其时间。 1953—1957年发展国民经济的计划是中国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第一个五年计划是新中国成立后,为实现社会主义的工业化而制定和执行的国民经济建设计划。它是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为中心的,是根据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而制定的,也是在党中央的直接领导下,由周恩来、陈云同志主持制定的。他的编制工作从1951年就开始着手进行,编制工作前后历时4年五易其稿。 【教学建议】这部分内容学生毫不知晓,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直接给出什么是一五计划及时间。让学生先从概念上初步了解什么是一五计划。 2、了解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目的和背景。 一五计划提出时抗美援朝的战局已经稳定,和谈在主要问题上已达成协议,新中国进行的这场战争不久渴望结束;恢复国民经济的任务进行的比较顺利,我国已获得有计划地进行经济建设的条件。因此,一五计划的目的是发展国民经济,尽快改变工业水平落后的状况。 【教学建议】对于这部分内容,教师可以给出相应的资料,要求学生通过材料概括一五计划的背景,这样学生很轻松的能够概括出一五计划的背景,从而得出一五计划的目的。 3、知道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 一五计划确定的指导方针和基本任务是:以苏联帮助设计的156个建设单位为中心,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相应的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有步骤的促进农业、手工业的合作化;继续进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保证国民经济中社会主义成分的比重稳步增长,同时正确地发挥个体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作用;保证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逐步提高人民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的水平;相应的培养建设人才。 【教学建议】对于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的处理,教师可以让学生阅读课本自学完成。在学生知道一五计划基本任务的基础上,教师可以进一步提问:一五计划中我国为何要优先发展重工业?并给出斯

  世界工业化道路的四个类型 所谓工业化是指从以农业经济为主,过渡到以工业经济为主的社会转型过程:从18世纪60年代初期瓦特发明蒸汽机开始,英国开始工业化进程,或称工业,到20世纪70年代日本完成工业化,200多年的时间,各国走过的路,大体可分为以下四种类型。 第一种类型,早期工业化,以英国为代表。从18世纪60年代起,英国由于蒸汽机的发明,随即推动了工业化,到19世纪70年代基本完成,用了100多年时间。 其特点:一是大力推广蒸汽技术。由于蒸汽机技术的应用,有力地推动了纺织、冶金、机器制造、交通运输、采矿等行业的迅速发展,使社会生产力由手工作坊进入大机器时代。二是造成殖民地环境破坏。英国依赖掠夺殖民地的能源、原材料,并倾销其产品,造成资源的大量浪费和环境破坏。三是国内工厂污染严重,工人劳动条件很差。四是残酷掠夺农民。英国的圈地运动,就是为了发展工业,圈农民地养羊,使得农民无法生存,成为工人后备军,这就是有名的“羊吃人运动”。 第二种类型,中期工业化,以美国为代表。同期工业化的还有法、德、俄等国家。美国工业化始于19世纪初期,到19世纪60年代基本完成,大体用了50多年。 其特点:一是广泛采用新技术,把工业从蒸汽技术化推向电气化。这时,发明了发电机、电灯、无线通讯技术、内燃机等,人类社会从蒸汽时代进入了电气时代和内燃机时代,推动了生产力的巨大发展。二是大肆掠夺殖民地能源和原材料,给这些地区人民带来了灾难,也破坏了这里的生态环境。三是南北战争扫清了发展工业的体制障碍。同时解放了黑奴,为工业发展提供了劳动力。工业发展提供了劳动力。 第三种类型,晚期工业化,以日本为代表。日本的工业化是从19世纪60年代明治维新开始的,到20世纪初,工业产值超过农业产值,但农村人口仍占82%。日本真正进入工业化过程还是在二战以后。t947年开始复苏,1953年达到战前水平,大体用了8年时间。随后近20年,高速增长,最低为8%左右,最高为11%左右。单就工业而言,增长更快。到1973年,13本经济总量超过英、法、德水平,人均接近他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历经30年完成工业化进程。同期工业化的还有韩国、新加坡、中国省。 其特点:一是大量引进欧美先进技术。20世纪50年代初,日本工业技术比欧美落后20~30年,到70年代,用20年时间,掌握了全世界用了半个世纪研发的科技成果,缩短了30年时间。同时,着重研发能与欧美抗衡的自主技术,获得大量专利。那时,世界科技突飞猛进,发明了电子计算机、原子能、航天技术、互联网技术、现代通信技术,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为日本的工业化和现代化提供了技术支持。二是注重环境保护。把推进工业化和加强环境保护统一起来,注意治理污染,同时,注意节约利用资源。三是注意发挥科技人员的创造性,为他们的工作和生活提供优惠条件。四是经济效益好。由于注意采用先进技术和加强企业管理,这些国家和地区不仅加速了工业化进程,而且大大降低了成本,提高了经济效益。五是对工人残酷剥削。50年代日本工人工资为美国的1/8,英国的1/3,德国的1/2。女工比男工收入还要低得多。现在,日本的劳动生产率,与欧美差不多,但工人的收入还有相当差距。 第四种类型,是前苏联。十月前的是一个只有中等资本主义发展水平的国家,农业占据优势,工业比欧美国家落后很多。苏联线年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起步。到1940年苏德战争爆发,工业产值超过英、法、德,跃居欧洲第一位,同时,农村也实现了机械化。但人均GDP仍落后于西方世界。1940年苏联人均GDP为540多美元,与日本550多美元差不多,但比美国1886美元,英国1234美元要差很多。 其特点:一是注意引进技术。“一五”期间从美国、德国等西方国家引进一批先进机器设备和技术,还高薪聘请外国专家和技工。三个钢铁厂,即马格尼托哥尔斯克、库兹涅兹克、扎波罗日钢铁厂,以及斯大林格勒拖拉机厂、第聂伯水电站等大型项目,都是引进的。同时,

  简析前苏联工业化模式 根据发动工业化的主体,世界大国实现工业化的道路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种: 第一种就是民间发动的工业化,以美国为典型的,以市场经济为主,渐进式的从轻纺工业到重工业、机器制造业,再发展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以电子、核子、化工、航天等组成的新兴工业。经历的时间较长,比较协调,效益较好。 第二种就是政府发动的工业化,以前苏联为典型的,以计划经济为主,

  有领导有计划地以高速发展重工业 为中心,建立起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其特点就是:速度快,对巩固国防有利,但投入多,又忽视农业、轻工业,使经济发展不够协调,影响了人民生活的提高与改善。 第三种就是民间与政府共同发动的工业化,以德国与日本为代表,其特 点就是民间与政府各取所长,优势互补星空体育官方网。 一、前苏联模式的特点 所谓前苏联模式,即就是政府发动的工业化,就就是由政府指定规定,

  运用行政力量筹措资金与兴办企业而推动的工业化。它的一个显著特征就就是表现为一种突变性或性,在不太长的时间内较迅速地建立了国内的现代工业化体系,而这种突变特征,就是由这些国家所处的历史背景所决定的。前苏联开始工业化时,世界上已经有了一大批国家先行完成了工业化。这样,一方面,工业化国家的存在给后起国造成了迅速实现工业化的迫切性,后起国为了追赶先进国而不得不求助于政府的力量。另一方面,工业化国家又为后起国利用先进的生产技术与工业化经验提供了可能性。后起国可以借助政府的力

  量来学习、引进与模仿先进国的生产技术与工业组织。 二、前苏联工业化道路中的经验与教训 前苏联“十月”后所面临的经济困境与恶劣的国际环境,使工业化道路的选择,成为关系到前苏联存亡的问题。经过激烈的辩论与斗争,她们最终选择了高速优先发展重工 业的指导方针。历史的实践证明,前苏联虽然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做出了许多牺牲,但毕竟在短时期内,实现 了工业化,赶上了资本主义工业发展的步伐。

  一、苏联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1.列宁逝世 苏联的缔造者是无产阶级导师列宁。他因病于1924年1月21日逝世。列宁逝世后,斯大林成为苏联的主要。(幻灯展示: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斯大林)斯大林意为“钢铁般的人”,他出生于格鲁吉亚一个鞋匠家庭。20岁的时候,就成了一名职业家。1905年,他第一次见到列宁,从此成为列宁的支持者。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就是在斯大林的领导下进行的。 2.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1925年12月开始)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包括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两大方面,步骤是“先工业化,后集体化”。请同学们看书,回答这样两个问题:①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起步于何时?②工业化建设的主要方针是什么?(答略)1925年12月召开的联共(布)“十四大”,标志着苏联有计划、大规模地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时期的开始。工业化建设的主要方针是:把苏联从农业国变为工业国,由输入机器和设备的国家变成生产机器和设备的国家。 苏联工业化建设的重点是优先发展重工业。请同学们思考:苏联在工业化建设中为什么要优先发展重工业?这与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化有哪些不同?为什么会有这些不同?在工业化建设中,实行优先发展重工业方针的原因是:①苏联处在资本主义包围之中,帝国主义发动反苏战争的危险依然存在。为了在苏联建成社会主义,为了避免落后挨打,斯大林认为必须完成国民经济的现代化改造,必须建立起独立完整的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即把苏联建设成一个不仅能生产一般消费品,而且能生产各种机器和设备的国家。 ②经济落后,而落后是要挨打的,因此必须高速发展国民经济。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与资本主义国家不同:①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化是从轻工业部门开始的。②苏联的工业化是采用行政手段保证高积累多投资;而资本主义国家的建设资金是靠殖民掠夺、向外国借债等手段筹集。产生不同的主要原因是:①社会制度不同。②苏联的工业化在人类历史上是史无前例的事业,没有成功的经验可供借鉴,是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第一次试验。③起步的经济基础不同: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是在十分艰难困苦的历史条件下进行的。外部受到帝国主义包围和威胁,而国内原有的经济文化和技术基础十分落后,资金十分短缺。 在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进程中,实施了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即采取了制订“五年计划”的做法。从1928年开始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每一个五年计划有具体明确的任务。最初的重点是改造经济结构,完成社会变革的任务,更多的是制订经济发展的各项指标,以及实现这些指标的各项措施。(幻灯展示《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请同学们读图,结合教材回答问题: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取得了哪些成就?(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概括)到苏德战争爆发前,苏联建成了6000多家大企业,建立起飞机、汽车、拖拉机、化学、重型和轻型机器制造业等部门。工业布局有了很大变化。先后建立起马格尼托戈尔斯克钢铁厂、库兹涅茨克钢铁厂等三个主要钢铁厂;建立了斯大林格勒拖拉机厂和哈尔科夫拖拉机厂、第聂伯水电站等大型项目;扩建了高尔基和莫斯科两个汽车制造厂;等等。苏联形成了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基本上实现了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国家工业化。1937年,苏联的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在基础很差、困难重重的条件下,苏联仅用了十多年的时间就取得了这样的成就,是任何资本主义国家从未有过的。所以,制订五年计划的做法,也被后来的社会主义国家所沿用。 在苏联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同时,1927年12月,联共(布)“十五大”又确立了农业集体化的方针。苏联为什么要实现农业集体化?它取得了哪些成就? 3.苏联的农业集体化(1927年12月)

  马克思主义研究 2007年第6期 斯大林农业集体化思想合理性分析 曹 英 伟 【内容提要】斯大林的农业集体化思想,是斯大林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对苏联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总结和创造,是社会合力共同作用的结果,是苏联历史的选择,其存在有合理性;农业 集体化运动和工业化运动是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紧密联系的两个组成部分,没有农业集体化运动就不会 有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实现,因此,不能单方面否定苏联的农业集体化运动,应把它放在苏联社会主义 现代化进程中来考量。同时不可忽视斯大林的农业集体化思想的缺陷。反思斯大林的农业集体化思想,对 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走经济可持续发展道路将大有裨益。 【关键词】斯大林农业集体化合理性 作者曹英伟(1963-),辽宁师范大学与行政学院副教授(辽宁大连 116029)。 对斯大林经济思想的评价,学术界普遍的观点是基本肯定其工业化思想及工业化道路,而对其农业集体化思想及运动则基本持否定观点。一是认为斯大林的农业集体化运动违背(至少是终止)了列宁的新经济政策;二是认为农业集体化运动损害了农民的利益,阻碍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使苏联的农业发展长期落后,工农业发展比例失调。对此,笔者提出不同的观点:第一,列宁的新经济政策和斯大林农业集体化思想是在不同的历史背景下产生的苏联农业社会主义改造思想,都是时代的产物。斯大林的农业集体化思想,是斯大林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苏联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总结和创造,是苏联历史的选择,其存在有合理性,不能简单地完全否定之。第二,农业集体化运动和工业化运动是苏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两个组成部分,二者相辅相成,紧密联系,如果否认农业集体化运动,而肯定工业化运动,这从逻辑上说就是矛盾的。可以说,没有农业集体化运动就不会有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实现,因此,不能单方面否定苏联的农业集体化运动,而应把它放在苏联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来考量。 一、斯大林农业集体化思想的基本内容 十月后,苏联党和国家面临的严峻问题,是建设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巩固无产阶级政权,其中最关键的问题是如何改造小农经济。列宁曾对此进行了理论探讨和实践探索,走过从“战时主义”到“新经济政策”的曲折道路。斯大林执政后,苏联的国内外形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新经济政策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遇到了一些问题;工业化的发展遇到了障碍;20世纪20年代末发生的经济大危机使资本主义国家间和它们与苏联的关系变得更加紧张。正是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64?

  苏联经济建设的工业化道路 摘要:1929年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发生了重大转折,列宁晚年摸索出的通过新经济政策间接地走向社会主义的道路在曲折和摇摆中走了不到十年之后,被斯大林的急剧变革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道路所取代,苏联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进入模式化阶段。本文就苏联经济建设的工业化道路展开具体的论述,主要从工业化产生的原因,工业化是怎样进行的,工业化道路对苏联的影响及我们应该如何正确的评价这一道路,这四个方面来论述。 关键词:工业化经济建设资本积累手段 关键词:苏联实行工业化的原因 实现国家工业化,这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必要条件,没有现代化的大工业就不可能建立起真正的社会主义社会。列宁在世时就十分强调工业化对建成社会主义的重大意义,从他提出的著名公式:主义=苏维埃政权+电气化就可以看出来。虽然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列宁在世时没有来得及实施工业化,但是实现国家的工业化、改变苏联落后的工业面貌、大力提高技术水平以保证国家经济的独立性是一代布尔什维克党党人的夙愿。20实际20年代国际形势恶化后,迅速实现国家的工业化以加强国防力量的愿望更加强烈,由此,1929年党和国家正式批准了以高速发展重工业为中心的“一五”计划开始全面实施工业化方案。 二、推行工业化的手段严格限制工商业的发展 在工业化的初期阶段,苏联党和政府就广泛利用税收、信贷、税率和其他行政手段对各个工业部门和商业部门中的私人资本进行大力限制和排挤。1928年“一五”计划开始实行后,国家逐步缩减并废止对私商的供货合同,取消对工商业的信贷大幅度提高对它们的征税额,不断缩小私人资本的活动范围,强制关闭贸易市场,甚至规定工商户的子女必须缴纳高额受教育费才能入学,这些政策使本来数量就不多的租让制企业经营更加困难。1930年,联共(布中央提出建议:在不与外国资本

  课题:第 10 课斯大林时期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科目:历史年级:九年级总课时数: 备课时间:2018.11.6主备人:范鲜锋审核人:教学重难点: 重点:二三十年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成就; 难点:经济体制上存在的严重弊端 课前预习: (要求:预习时可参考基训前面知识网络及以下题目,且必须在书本中圈划出来,标注上去。) 2、完成本节课的课前预习题目。 教学流程教学设计平台运用 新课导入1924年,列宁病逝,接下来……。斯大林以强硬的态度发展什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第十课斯大林时期的社会主义建设(板书课题) 目标出示一、知识目标 了解苏联工业化建设的成就,了解农业集体化的弊端。简述五年计划的成就。知道肃反运动的严重后果。 二、能力目标 提高用全面、发展、辩证的观点分析历史问题和辩证思维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要培养实事求是、勇于创新的精神。 自学指导 带着下列问题快速阅读课本P130-P134 1、斯大林时期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包括哪几点? 工业化(1926年);农业集体化(1927-1932)五年计划(1928年起);肃反运动(1934年起) 2、“工业化”的方针和重点分别是? 方针:优先发展重工业;重点:大型工矿企业 3、肃反运动的导火线、苏联模式的特点是? 过度集中(计划管理)、过度集权(个人专断)

  疑难点拨一、经济 (一)工业化(1926年)(重.大) 1、时间:1926-1936 2、方针:优先发展重工业。 3、重点:大型工矿企业。 4、成就:欧洲第一,世界第二,由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变成社会主义工业强国。 5、评价:①为维护苏联经济独立和国防安全奠定经济基础。 ②弊端:片面发展重工业,国民经济比例失调。 6、取得成就的原因:①、开展社会主义劳动竞赛,激发人民的劳动热情。②大力引进外国先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③大力发展教育。④牺牲农业,从农业吸收工业化资金。 (二)农业集体化(1929年—1932年) 1、原因:粮食缺乏对工业化和人民生活造成威胁。 2、目的:力图将小农经济改造成社会主义大农业。 3、内容:开展农业集体化运动;消灭富农阶级。 4、弊端:超越客观条件的许可,违背自愿的原则,片面追求大而公,产生长期消极后果。 (三)经济管理体制——五年计划 计划经济:国家对生产、流通和分配领域各个环节个方面 都确定了具体的计划任务。 1、特点:实行严格的计划领导和管理。 2、时间:1928年以后 3、作用:有一定的合理性和积极意义。 3、弊端:排斥市场调节,统得过死,使企业失去了活力和动力,经济效率低下,造成社会财富严重浪费。 中国的“一五”计划 从1953年起执行的“一五”计划,其基本任务是集中力量 发展重工业,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其 它各项事业,为建设社会主义国家奠定厚实的物质基础。 二、:肃反运动(1934--1938) 肃反运动的导火线是什么?有何影响?它让我们联想到中国的什么事件? 1、导火线、特点:肃反扩大化,造成许多冤假错案 3、后果: (1)制造了大量冤假错案。 (2)经济:干扰经济正常发展。 (3):破坏社会主义法制。 (4)影响广大人民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和追求 三、斯大林模式(两个过度)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一、选择题 1. 下列表格内容反映了苏俄(联)1921—1925年粮食产量的变化,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苏俄(联)粮食产量变化表 A. 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B. 战时主义政策的实施 C. 斯大林模式的推动 D. 农业集体化的成果 2. “片面发展重工业,使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长期僵化地执行计划指令,压抑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这一评价针对的是 A. 战时主义政策 B. 新经济政策 C. 斯大林模式 D. 英法绥靖政策 3. 对于20世纪苏联的某种经济模式,有学者认为:从富国强兵的角度来说,成绩是辉煌的,但从社会的全面发展来说,是不成功的。该模式的特点是() A. 全面实施市场经济 B. 采取资本主义的经济管理模式 C. 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 D. 制代替制 4. 列宁为无产阶级和建设作出的巨大贡献是() ①废除农奴制改革②领导十月胜利③实施新经济政策④制定苏联新宪法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5. 对斯大林模式的阐述不正确的是() A. 以苏联新宪法的颁布为形成标志 B. 使苏联跻身于工业化国家的行列 C. 阻碍了苏联的与法制建设 D. 促进了苏联经济的持续发展 6. 有人说,“对于苏俄农民而言,1920年的秋天阴云密布,1922年的春天阳光灿烂”。这里“阳光灿烂”的原因是实行了() A. 战时主义政策 B. 新经济政策 C. 农业集体化 D. 社会主义工业化 7. 1952年,我国邮电部发行了一套名为“伟大的苏联十月35周年纪念”邮票,但此套邮票却是错体票,其错误在于()

  A. 邮票名称中的国家称谓 B. 邮票发行的时间 C. 邮票的发行者 D. 周年纪念的时间 8. 下列不属于斯大林模式弊端的是() A. 优先发展重工业,忽视农业、轻工业的发展 B. 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排斥市场 C. 权力高度集中,各级领导基本不受群众监督 D. 注意加强与法制的建设 9. 下列关于新经济政策影响的叙述,错误的是() A. 提高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 B. 有利于恢复苏俄的国民经济 C. 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D. 标志着苏联的成立 二、材料解析题 10.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 —— (1) 为什么说“列宁的思路比较好”?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 材料二

  林毅夫:集体化和1959-1961的农业危机 摘要 集体化运动最初虽然获得成功,紧随其后的却是1959-61年农业危机导致的3千万人的非正常死亡。我试图运用博弈论来理解灾难的主要原因。由于对农业活动监督的困难,农业集体化运动取决于自我实施的合约,在这样的合约中,每个人承诺约束自己的行为。而自我实施(self-enforcing)的合约,只能在重复博弈中保持平衡。1958年秋,农业集体化运动由自愿变为强制,也即,集体化从重复博弈变成一次博弈。结果,自我实施的合约不能维续,农村生产力土崩瓦解。实证分析支持我们的假设。 1、介绍 20世纪50年代,中国的农业集体化运动是当时中国经济的研究者讨论最多的线年的集体化的成功让人印象深刻:农业产出在52-58年持续增长。运动没有遭遇农民的积极抵抗,得到比较平稳的实施。其时许多经济学家认为,中国避免了与苏联1929年集体化运动1相伴随的破坏性结果,为欠发达高人口国家的农业发展提供了新的模式(Robinson 1964)。结果,学习中国经验的观点在许多国家盛行(Eckstein 1966, p.35;p259)2。不过,这种观点很快烟消云散。1959年起连续三年,农业产出突然大幅下降。1959年,谷物产量下降了15%,到1960、1961年,只有1958年水平的70%。对新近解密的人口统计数据的仔细研究可以发现,1958-1961年,危机导致3千万人非正常死亡,同时大约有3千3百万人推迟出生(Ashton et al 1984)3。毫无疑问,这是人类史上最惨重的灾难。 集体化运动的最初成功之后农业生产却突然崩溃,这由于中国统计数据的缺失4并未得到很好的理解。普遍承认的假设是:1)连续三年的恶劣气候;2)运动中的错误政策和不当管理;以及3)规模过度的集体化带来的激励问题(Perkins and Yusuf 1984,p.79; Marshall, p.66; Eckstein 1966, p.37, 1977, p. 59; Wu 1966, p. 151;

  对前苏联探索工业化道路失误原因的思考 摘要:作为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前苏联在社会主义建设问题上有丰富的理论成果与实践方面的经验教训,尤其是探索工业化道路的理论与实践,这不仅对前苏联甚至是对整个世界的社会主义运动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值得我们认真总结和思考。因此,在我们探索新型工业化道路的今天,从总结经验教训的角度再来认识这一历史问题仍然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前苏联社会主义运动失败和国家解体的原因虽然是多方面的,但在相当程度上与斯大林确立的苏联工业化道路的模式有关。文章主要分析了前苏联工业化道路选择的过程及其争论,这一道路的弊端,以及对中国工业化道路的启示。 关键词: 前苏联;工业化道路;选择;失误;原因 作为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前苏联在社会主义建设问题上有丰富的理论成果与实践方面的经验教训,尤其是探索工业化道路的理论与实践,这不仅对前苏联甚至是对整个世界的社会主义运动产生了严重而深刻的影响,值得我们认真总结和思考。前苏联社会主义运动失败和国家解体的原因虽然是多方面的,但在相当程度上与斯大林确立的苏联工业化道路的模式有关。因此,在我们探索新型工业化道路的今天,从总结经验教训的角度再来认识这一历史问题仍然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一、前苏联工业化道路的选择 前苏联探索工业化道路的任务胜利后就被提上了议事日程。当时的苏俄在经济上仍然是落后的农业国,工业发展落后于发达国家半个世纪以上。要改变这一状况,巩固政权和奠定社会主义制度的基础,在列宁看来,就必须实现工业化。列宁曾用一个公式表达了他的这一认识: 主义= 苏维埃政权+ 电气化[ 1 ]电气化就是工业化。列宁把实现工业化形象地比喻为: 从农民的、庄稼汉的、穷苦的马上,跨到大机器的、工业的、电气化的马上。而要实现工业化,首要的前提便是必须拥有雄厚的资金。那么,怎样解决资金问题呢?当时正处于西方资本主义世界围困中的苏俄,不可能依赖外部资金的流入,只能主要依靠国内解决。而国内积累,列宁最初的设想是通过推行军事主义政策,特别是依靠国家政权的强制力量和行政手段向农民索取积累资金,恢复与发展大工业,最终完成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和实现国家的工业化。但这一战略的推行很快就因为农业生产的迅速萎缩和农民的激烈对抗而宣告失败。经过国内战争与严重的经济破坏,列宁开始意识到,要实现国家的工业化,不可能依靠某个行政命令和制定某项计划,也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在这样一个小农经济占优势、农民居多数的国家必须考虑农民的要求,不能把农民当成异己力量。他指出:从整个和未来一切社会主义最本质、最根本的问题来看就是“工人阶级同农民的关系,就是工人阶级同农民的联盟”[ 1 ] ,“我们帮助农民,因为这是我们保住政权所绝对必需的。的最高原则就是维护无产阶级和农民的联盟,使无产阶级能够保持领导作用和国家政权”。[ 1 ]我们注意到,列宁晚年著作中关于农民问题的论述很多。农民问题实际上成为列宁晚年关注的中心。据此,在工业化道路问题上,他提出了一些重要的设想和原则: 确认发展国民经济的中心任务,是发展社会生产力; 强调农村经济的发展是苏俄实现工业化的基础,“发展整个经济,首先是发展农业”。[ 1 ]只有努力促进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农民生活的不断改善,才能为工业经济的发展源源不断地提供资金积累。这是苏俄实现工业化的唯一出路。这实际上是统筹工业经济和农业经济协调发展的关于工业化道路的新的发展战略。 应该说,这一思想不仅反映了的实际国情,为前苏联工业化道路的探索指引了一个

  龙源期刊网 新中国七十年工业化奋斗历程探析 作者:沈熙政 来源:《知识文库》2020年第02期 近代世界历史进程中,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表现为工业能力决定国家实力。如果一个国家能实现工业化,经济效益、军事效益就会显现出来,就能在国际秩序中把握住自己的命运,否则只能被动依赖其他国家。因此,我们看出,新中国七十年从贫穷落后走向繁荣昌盛,一直到现在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一步步实现工业化的过程。 1.1借鉴与探索阶段 新中国建立之初,百废待兴,工业基础薄弱。在工业化建设经验的情况下,党和政府走出了一条学习借鉴的工业化发展道路,借鉴对象就是苏联工业化发展道路,以苏联工业化道路作为参照,中国开始大规模工业化的探索进程。 在借鉴苏联工业化的进程中,中国根据国情,在这一时期也形成了自己的特点:第一、就是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重工业是现代化工业生产体系的基础,是机器制造机器的先决条件。通过加快建立自己完整的重工业体系,中国基本建立了门类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基本能够独立生产机械、钢铁、化工等技术复杂的重工业产品和设备,改变了近代中国工业产品及设备严重依赖进口的局面,初步实现了工业生产的独立自主。 第二、就是重视积累,轻视消费。工业发展实际上就是一个工业循环体系的建立,这样工业生产才会持久不断。这里的循环体系内在的逻辑依然是生产资金的循环。那么我们通过压低整个国民消费水平,为中国工业发展换来了积累资金。 第三、实现了工业生产管理的现代化。工业化是人力、资源科学组织调度安排的过程,这必须以管理的有效化作为基础。在这一时期我们不仅引进和翻译了苏联的国家标准和专业标准,参照苏联产品设计图纸和制造工艺,实行标准化生产,而且干部参加劳动,工人参加管理,管理干部,技术人员,工人三结合,改革不合理的规章制度,调动劳动者生产的积极性,这是这一时期的工业化管理的创新。 这一时期的工业化,为新中国建立了一个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防体系,为以后改革开放提供了工业化发展所需的物质基础和实践经验。同时由于这一时期工业结构没有处理好,导致在发展重工业的过程中民用工业发展缓慢,没有处理好生产发展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之间的关系,成为改革开放调整工业生产方向的主要原因。 1.2调整与发展阶段

  第16课苏联的工业化与农业集体化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知道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方针、成就和失误; 知道苏联农业集体化的方针、成就和失误; 知道苏联三十年代肃反运动的严重后果; 理解苏联高度集权的体制和经济体制。 (二)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运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认识,学会用发展、辩证的眼光和方法来分析历史。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苏联社会主义国家发展过程的认识,理解体制的建设和领袖品格对国家的重要性。 引导学生正确评价苏联和经济体制,结合改革开放前我国经济体制的状况,使学生认识随着社会主义的发展,必须对这种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进行彻底改革。 二、教学要点 重点: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说明:1928~1933年,苏联人民在斯大林的领导下,先后完成了第一、第二个五年计划,重点发展重工业。同时完成了农业的集体化,

  支持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快速发展。苏联由传统的农业国变成了强盛的工业国,国防力量也大大加强。故为重点。 难点:如何正确评价斯大林模式 说明: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即“斯大林模式”。它在一定历史阶段对苏联曾经发挥过积极作用。但这一模式也存在严重弊端,从长远看,它严重阻碍了苏联的进一步发展。因此,如何正确评价“斯大林模式”成为本节课的难点。 三、教学设备: 多媒体投影: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斯大林;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有关的图等。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课前复习提问:十月胜利后,在列宁领导时期,苏俄在经济上采用了什么政策? 实施结果如何?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指出苏维埃先后实施了战士主义者和新经济政策但苏联仍然是一个落后农业国,面临着十分艰巨的社会主义建设的任务。苏联怎样从落后的农业国迅速变成先进的工业国?导入新课。 (二)讲授新课


Copyright © 2016-2024 星空体育(中国)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 HTML地图 XML地图 txt地图

冀ICP备1700583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