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浏览星空体育(中国)官方网站!
行业资讯
Star Sports中国重工业发展的历史阶段及其反思
时间: 2024-03-20浏览次数:
 Star Sports中国重工业发展的历史阶段及其反思中国重工业发展的历史阶段及其反思中国重工业发展的历史阶段及其反思 中国重王业发展的历史阶段及其反思 hinese Heavy Indus仕y and Reflection .产业经济 邹晓涓 内容提要 1949-1978 年,中国产业结构转换进程加快。在重工业优先发展 的经济发展战略指导下,重工业的发 展可分为两个阶段: 1949-1957

  Star Sports中国重工业发展的历史阶段及其反思中国重工业发展的历史阶段及其反思中国重工业发展的历史阶段及其反思 中国重王业发展的历史阶段及其反思 hinese Heavy Indus仕y and Reflection .产业经济 邹晓涓 内容提要 1949-1978 年,中国产业结构转换进程加快。在重工业优先发展 的经济发展战略指导下,重工业的发 展可分为两个阶段: 1949-1957 年重工业发展的起步时期和 1958-1978 年 重工业发展的起伏时期。在不同的历 史时期,政府政策均深刻影响着产业结构变动的节奏和重工业发展的重点。 重工业的发展呈现出少数产业的快 速发展和...

  中国重工业发展的历史阶段及其反思 中国重王业发展的历史阶段及其反思 hinese Heavy Indus仕y and Reflection .产业经济 邹晓涓 内容提要 1949-1978 年,中国产业结构转换进程加快。在重工业优先发展 的经济发展战略指导下,重工业的发 展可分为两个阶段: 1949-1957 年重工业发展的起步时期和 1958-1978 年 重工业发展的起伏时期。在不同的历 史时期,政府政策均深刻影响着产业结构变动的节奏和重工业发展的重点。 重工业的发展呈现出少数产业的快 速发展和大起大落的特征,对经济发展缺乏可持续性的贡献。 关键词重工业产业结构产业政策 作者单位湖北经济学院经济学系湖北武汉 430205 Zou Xi叫uan Abstract: During 1949-1978, the process of China s industrial structure was accelerated. The development of heavy industry could divide into two stages by heavy industry priority stratagem. Those were the underway stage during 1949-1957 and the waving stage during 1958-1978 of heave industry. Under different period, govemment policy has influenced the point of heavy industry. However, only a few heavy industries did make progress but waving frequent- The evolution of China s leading industrγdid not operate ly. a sustainable and stable role on economy growth. Key words: heavy indust巧, industry structure, industrial policy 1949-1978 年间,中国实行重工业优先发展的经济发展战略,确立了跨越式 的产业结构转换模式。这一模式呈现出以下特征:第一,依赖于政府力量的 强力 推行;第二,以建立独立的工业体系和实现国家工业化为目标;第三,追求增 长 的高速度,强调工业总产值和工业产出数量的增长,忽视经济效益;第四, 实行 向工业倾斜的产业政策,突出重工业的发展;第五,实行高积累、低消费的 政策。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重工业一跃成为这一时期发展速度最快的产业,成为 当 时的主导产业。然而,重工业的超前发展,并未能帮助中国实现对发达国家 的赶 超曰标,却因为经济建设超出了工业化起步阶段社会积累的承受能力,导致 工 业化过程中产业结构比例失衡,成为经济增长的桂桔。一般来说,后起工业化国 家的产业结构变化的节奏和幅度均大于先行工业化国家,但这并不能用来解释 1949-1978 年间中国出现的经济增长率大起大落和产业结构振荡幅度剧烈的现 象,因为这一时期所形成的以重工业主导的产业结构格局越过了轻工业主导阶 段,这一格局的形成与经济体制和

  约束有密切关系。在此,对这一时期中国 重工业的发展历程及其绩效进行分析,以厘清重工业发展格局的基本脉络。 -、 1949-1957 年重工业发展的起步时期 建国初始,中国已经初步确立了未来经济发展战略的总体目标,即要使中 国稳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实现工业化。将中国建设成为工业强国的理 念不仅反映出当时国人的强国之梦,也在具体实践中得以实施一一这构成了产 64 EEMR 槌 Ef假如 uhuu 就事 ?产业经济 基本上完整的工业体系。问基于政府提出要在一个较 短的时间内尽快实现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和工业体系 的完善,这促使中国的产业结构转换不仅呈现出跨越 性特征,也呈现出压缩性的特征。具体来说,经济建 设的重点是前苏联帮助中国设计的 ;156 项;工业建 设。从各基础工业部门(煤炭工业和化学工业除外) 和国防军事工业新增生产能力中,有 70%-80%是 ;156 顶;工程提供的,如炼铁、炼钢、轧钢能力等;有 的行业甚至是 100% ,如炼铝和汽车制造等。[司从项目 构成来看, ;156 项;工程分布于煤炭、电力、石油、钢 铁、有色金属、化工、机械、医药、轻工、航空、电子、兵 器、航天及船舶 14 个行业。其中,包括 44 个军事工业 企业和 106 个民用工业企业。这些项曰的建成投产构 成了以重工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体系的基础,构建了 中国工业的骨干力量,成为中国工业化的奠基石。 从 1949-1958 年中国工业结构的变动情况来看, 重工业的发展速度远快于轻工业。其间,轻、重工业 年均增长率分别为 19.7% 、37.51岛,两者增长速度之比 为 1:2。重工业比重迅速赶超了轻工业。 1955 年,轻、 重工业比重分别为 40.8% 、59.2%;到 1958 年,重工业 比重已超过轻工业近 8 个百分点。 65 二、 1958-1978 年重工业发展的起伏时期 1958-1960 年时期是新中国成立后经济 发展的一个特殊时期。从 1956 年初提出;多、快、好、 省;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年底提出;超英 赶美;的口号,再到 1958 年发动;;和;人民公 社化;运动,这些口号式的运动深刻影响着中国经济。 在这样的背景下,产业政策以;跑步进入主义;为 指导思想,以高速度为灵魂,推行;以钢为纲;的跃进 式的经济增长方式,打破了国民经济发展的综合平 衡。时期将产业发展目标简单化,忽视各产业 协调发展的重要性,将经济建设目标简化为农业以粮 为纲,工业以钢和机械为纲,电力和铁路先行;并将赶 超英国的时限压缩到 2-3 年,大幅缩短实现目标的 时间。在经济工作中,把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重点 简化为;以钢为纲在经济发展方式上单纯追求快速 度,在经济增长的指标上单纯追求高产量,将优先发 展重工业推向了极端。发展重工业被简单化为片面 强调发展钢铁工业,钢铁工业?跃成为当时发展最快 的产业。这一时期政府对工业生产的

  任务逐年 大幅提高,尤其是钢、铁及煤等原材料工业的产量指 标,大大超出了正常年份的计划安排指标,也超过了 业发展政策的基调。实现工业化这一经济发展战略, 虽然是针对国民经济整体规划提出来的,同样也影响 并渗透到国民经济的方方面面,决定着产业结构规划 和转换的方向。在这一发展战略的指导下,重工业的 发展被打上了超经济意义的烙印,并逐步成为经济建 设的重中之重。 在 1949-1952 年的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各行各业 百废恃兴。政府工作的首要任务是恢复生产、发展经 济。这一时期,产业结构变化的主要特征是填平、补 齐。在恢复和重建国民经济的基础上发展重工业,即 以有计划、有步骤地恢复和发展重工业为重点,例如 矿业、钢铁业、动力工业、机器制造业、电器工业和主 要化学工业等,以创立国家工业化的基础,同时应恢 复和增加纺织业及其他有利于国计民生的轻工业,以 月此时,重工业的基础薄 供应人民日常消费的需要。[ 嚣,发展还处于起步时期,其定位是出于服务社会的 考虑,这是很务实的发展策略。 1950 年 10 月抗美援 朝战争的爆发,促使经济建设的重点转向了与国防工 业相关的重工业,国民经济显现出战时经济的特征。 在;国防第一,稳定市场第二,其他第三;的前提下,进 行恢复与调整及必要的重点建设。 1950-1952 年间, 国防费用支出逐年递增, 1951 年国防费用占国家财 政比重达 43.0%。向这一时期,军事工业发展迅速,是 受到当时的国际环境的影响。此时提出的重工业优 先发展,是迫于形势的压力,并非要急于在 短期内实现产业结构的跨越式发展和升级。这与后 来逐步形成的赶超战略有着根本的区别。 1953-1957 年的;一五;时期前后,政府陆续出台 了一系列正式文件和工作

  ,突出强调重工业在国 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实现工业化的时间初步确 立为 20 年时间。随之,产业发展的重心从军事工业转 向重工业中的基础工业,中国的经济发展进入了产业 结构趋于重型化的启动时期,这也是中国重工业发展 的奠基时期。;一五;期间,工业建设以重工业为主,轻 工业为辅。重工业的建设重点是钢铁、煤、电力、石油、 机械制造、军事工业、有色金属及基本化学工业。优 先发展重工业成为;一五;时期的工作重点,跨越式的 产业结构转换模式已初具雏形。为实现这一目标,政 府提出要采取积极的工业化的政策,即优先发展重工 业的政策,其目的就是在于求得建立巩固的国防、满 足人民需要和对国民经济实现社会主义改造的物质 基础产I并对中国工业化进程缩短了时间要求,即必 须在三个五年计划或者再多一点的时间内,建成一个 果能力比 1957 年增长了 6.5 倍,达到 1131 万吨,实 现了原地和石油产品的自给;化肥生产能力增长近 11 倍;硫酸生产能力增长近 3 倍。问 1964 年 4 月的《第三个五年计划(1966-1970)的 初步设想(汇报提纲 n延续了国民经济调整时期的产 业政策指导思想,将农业、国防军口基础工业作为重点 发展的产业。阴随后,国际形势变化,美国发动了对越 南的军事行动,中国作出了;备战、备荒、为人民 ; ....??J口 强国防军事工业发展的战略决策,经济建设的重心转 向了以备战为指导思想的三线建设。之后,中苏之间 的边境冲突和前苏联对中国发出的核打击威胁,使得 中国再次掀起了军备建设的,试图用军事工业化 带动整个国家的工业化。 1966-1976 年,全国的资摞 主要用于战略后方和国防工业建设,经济建设的重 心是三线的军事工业。在备战思想的指导下,三线建 设以发展钢铁、机械和化工等加工工业为主,布局服 从于;(靠)山、(分)散、(进)洞;原则;地方经济也出现 了工业化小钢铁;、;小机械;、;小化肥;、;小煤 炭;和;小水泥;等五小工业在全国各地发展迅速。这 虽然促进了地方工业发展,但是由于各地项目上得过 急、过猛,且缺乏合理规划和科学操作,最终导致了生 产的盲目性。 20 世纪 70 年代初期,政府提出要建设 完整的工业省的设想后,大量新增投入被用于区域性 的小型工业项目,区域产业自成体系,产业结构趋同 的隐患由此埋下。这-时期,军事工业是中国经济发 展的战略重点,不仅

  现在军事工业建设的规模和布 局上,更表现在技术资源在军事工业的集中度上。 1966-1976 年,中国技术进步率仅为 0.449毛,但在军 工各部门却集中了大批科技人员、科研基金和科研设 备,并在一系列技术尖端性的战略武器研制方面取得 了重大进展。但从国民经济的整体情况来看,这一时 期处于滑坡阶段。由于基建规模过大,加之地方工业 发展迅速, 1970 年国民经济出现三个突破,即职工人 数突破 5?0 万人,工资支出突破 300 亿元,粮食销售 量突破 4?亿公斤。到 1975 年,产业结构不合理状况 有增无减,农、轻、重三者比例关系变为 30.1:30.8: 39.1 ,重工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大大超出了国民经济 的承受能力。 1976 年底,中央、国务院相继召开农业、计 划、铁路、工业、财贸、冶金、煤电、运输及粮食等一系 列全国性的生产建设方面的会议,强调要整顿企业, 重建各级生产指挥系统,恢复和发展生产。国内经济 形势也有所虫子转。但经济建设中长期存在的急于求 国民经济的承受能力。从 1958 年 2 月到 12 月的不到 一年时间里,对 1959 年的钢产量计划指标就从 624 万吨增至 1800 万-2?0 万吨,增长了 3 倍。 1960 年 5 月,国家计委、经委、建委再次调整了 1960 年的工业 生产等原计划,并作出了第二本账的安排,要求钢总 产值的增长速度从原计划的 25.2%提高到 47.6%。问 由于人为拔高了钢铁等原材料工业的发展速度,加 速了产业结构转换的节奏,在 1958 年下半年和 1960 年上半年出现两次跃进的,使得在经济建设过 程中急于求成的主观要求超出了经济发展的客观条 件许可,导致资源配置在倾斜方向和倾斜程度上都 出现了较为严重的偏差,最终造成了结构失衡和经 济滑坡。 1960 年冬,政府着手纠正时期经济建设 中的工作失误,确立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经 济发展方针,按照农、轻、重的次序发展国民经济。据 此,重工业减慢了发展速度,其定位从;以钢为纲;的 数量型增长转向立足现实,为农业和轻工业的需要服 务。 1962 年 9 月确立的;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 导;的国民经济发展总方针,这是对 1956 年提出的发 展工业和发展农业同时并举思想的拓展。此后,虽然 产业发展的重点有所变更和反复,但;以农业为基础, 以工业为主导;这一思想始终贯穿于经济发展的始 终。 1961-1965 年国民经济调整时期,产业政策规划 主要是从各产业协调发展的角度来考虑工业化问题, 目标是建立一个能为农业、工业、国防及交通运输业 提供成套技术装备的基础工业体系。对于重工业,政 府降低了数量指标,缩小了建设规模,裁并冶金、建 材、化工和机械等工业,压缩钢铁冶炼、水泥加工和机 械设备等产品的产量,保留煤炭、石油、聚氯乙烯和合 成民涤剂等短线产品。在技术改造方面,加强设备的 维修、生产能力,以及配套、成套设备的制造,有重点 地指导企业进行技术改造,落实总工程师负责管理技 术工作,并颁行《发明奖励条例》和《技术改进奖励条 例,对各产业产品的技术的要求和实用性的要求均 大有提高。 1963-1965 年施工的大中型工业项目有 1097 个,其中建成投产的有 243 个。除了钢铁、冶炼、 煤炭、原盐和棉纺绽以外,其他工业产品的新增生产 能力都大大增强,且超过了;一五;时期。从工业生产 能力来看,石油、化工和电子等工业产品的品种和质 量均有提高。如冶金工业已能炼制高温合金钢、高纯 度合金钢和有色稀有金属等,机械工业能够制造大 型、复杂、成套和高精密度的设备。到 1965 年,原由开 66 ?产业经济 R离巴恤吕回去掘 UUHUU 穆革 ?产业经济 仅为 3.2~奋 ;1952-1980 年间,商业为 4.2%; 1949-1981 年重工业的平均年增长速度达到 15.3%0 [ll) 比较各个时期轻、重工业的增长速度,除 1963- 1965 年的调整时期外,重工业发展均超过了轻工业 和农业。究其原因,制度性因素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产业政策的作用通过政府工作目标以及经济发展规 划的形式反映于资源配置的运行机制中。如表 1 所 示, 1949-1978 年,中国对外经济政策以及经济发展 指导思想的波动,深刻影响着产业政策,从而改变着 产业发展序列的选撑,进而制约中国产业结构变动 的方向和节奏。可以说,这一时期,重工业的发展是 人为加速工业化进程的结果。其间出台的一系列政 策,诸如;以钢为纲;、发展;五小工业;、;;、建 设;十大钢铁基地;以及;三线;建设等,大多是为特定 的目标或形势而制定的。在这种自上而下, 以群众运动形式执行经济政策的过程中,行政命令能 够得以顺利贯彻,构成了中国产业政策中重视工业、 轻视农业,重视重工业、轻视轻工业的局面。将经济 目标作为目标,思想上和行为上表现为对市场经 济的排斥和对计划经济的推崇,使中国的工业化道路 背离了比较优势原则、资源禀赋原则和规模经济原则 等一系列工业化原则,忽略了资源供给、生产协作配 套等约束条件,导致了重工业自我循环和产业体系的 低关联度,进而造成社会经济关系的不协调。 回顾 1949-1978 年中国重工业的发展历程,为人 们提供了历史的借鉴和启示。 第一,计划经济体制时期,重工业发展的主要推 动者是政府。随着政府取代市场成为工业化过程中 成的倾向再度凸显,过高地估计了工业生产恢复和好 转形势,对工业特别是重工业的发展,提出了一些不 切实际的目标要求。如要求到 1980 年在全国基本上 实现农业机械化星空体育官方网,使农、牧、林、副、渔的机械化水平达 到 70%左右;到 1985 年建立中国独立的比较完整的 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粮食产量达到 4仪泊亿公 斤,钢产量 6?0 万吨等。与 1958 年的不同,这 次的计划主要寄希望于外资和国外先进技术的引进。 1977 年 7 月,国家计委向国务院提出之后 8 年引进 新技术和成套设备需外汇 65 亿美元。然而,实际情 况是,仅 1978 年就签订了引进技术和成套设备

  以及单机进口 78 亿美元。 [9)1977-1978 年期间,引进 项目主要是重工业,如冶金、化工和能源分别占 62~毛 和 18~毛,而轻纺工业仅占 11%。为了适应经济建设规 划和引进项目的需要,国家一再追加基建投资。 1978 年,基建投资总额中国家预算内投资的总规模由年初 332 亿元增加为 415 亿元,实际完成 417.4亿 计划的 元,加上预算外投资达 500 多亿元,分别比 1977 年增 加 105 亿元和 118.6 亿元, 1978 年成为 50 年代大跃 进以后经济增长最快的年份。 [10)由于基本建设战线过 长,投资规模过大,超出了国力能够承受的程度,导致 了产业结构的继续失衡,重工业发展异军突起,缺乏 相关产业的支撑。 从世界经济发展史来看从农业化国家向工业化 国家的转化是经济发展从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的基 本趋势,通常会伴随着产业结构依次从农业主导型、 轻工业主导型,向重工业主导型和高科技产 业主导型的演进。改变近代以来中国产业结 构的落后面貌,建立起完备的工业体系,这 不仅是中国经济发展的要求,也是人民生活 水平提高的前提。 1949 年 10 月中华人民共 和国的成立为开展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奠定 了基础,也便于对经济发展进行长远规 划,这是将重工业确立为主导产业的制度层 面的保障。 1949-1978 年,在重工业优先发展 战略的指导下,工业特别是重工业具有较快 增长率,成为当时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导产 的 业。中国的工业增长从主要依靠轻工业拉动 向主要依靠重工业拉动的方向转化,且重工 业的增长速度普遍要高于轻工业。 1951-1980 年间工业的年均增长速度为 1 1.0% ,而农业 三、 1949-1978 年重工业发展的历史启示 蟹的丘吉察酌辑轩臼 FN蘸革 67 表 1 1949-1978 年中国产业政策与产业发展序列的演变 经济战略 产业政策 产业发展序列 恢复时期 国防第一,稳定 以恢复和发展 重工业、轻工市场第二,其他(1 949-1952) 建设第三 重工业为重点 业、农业 ;一五;时期 变农业国为工业 优先发展重工 重工业、轻工 (1 953-195 7) 国 业,追求高毫度, 业、农业维持高投资 时期 优先发展重工 谋求重工业和以钢为纲 业,实行;两条 农业的 均衡发(1 958-1960) 腿走路;政策 展 国民经济调整时期 调整、巩固、充 以农业为基础 农业、轻工业、 (1 961-1965) 实、提高 以工业为先导 重工业 文化大时期 以备战为中心先 独立自主、自 重工业、农业、 (1 966-1976) 生产、后生活 力更生 轻工业 洋跃进时期 调整、整顿与洋 加大对重工业 重工业、农业、 (1 977-1978) 跃进并行 的投资 轻工业 村发展为代价的。在这一时期,中国实际上经历着的 是?种贫困的增长。回噩噩噩 参考文献 [1]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一 册,中央文献出版社, 1992 年,第 9 页 [2] 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 .1992) ,中国统计出版社, 1992 年,第 215 , 220 页 [3]( 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 (1953-1957 n ,人民出版社, 1955 年,第 15 页 [4]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国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 会关于报告的决议),(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 九册,中央文献出版社, 1994 年,第 435 页 [5] 当代中国》丛书编辑部: (当代中国的基本建设》上,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9 年,第 56 页 [6](人民日报》社国内资料组、中国工业经济协会调研组: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大事记 (1949-1990)) ,湖南人民 出版社, 1991 年,第 77 页 [7J张柏春:(苏联技术向中国的转移(1949-1966沙,山东 教育出版社,2004 年,第 66-67 页 [8]刘国光:(中国十个五年计划研究报告),人民出版社, 2α)6年,第 259 页 [9]李先念:{李先念论财政金融贸易》下卷,中国财政经 济出版社, 1992 年,第 SIO 页 [10]( 当代中国》丛书编辑部:{当代中国的基本建设》下,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9 年,第 241 页 [11]林毅夫等: (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上 海人民出版社,2006 年,第 71 页 (编校:李玲) 资源配置活动的主体,采用化手段来解决工业化 过程中的经济问题,由此形成了政府意志掌控经济运 行的行为方式。通过实行计划经济体制来保障资源 的统一调配,选烽优先发展重工业的产业政策和进口 替代的发展战略,依靠纯粹的行政手段所建立的具有 高度封闭且分散独立特征的重工业发展格局,使中国 的工业化进程变成了市场机制缺位下的工业系统自 我扩张。 第二,违背比较优势的跨越式产业结构转换模式 制约了重工业对关联产业的拉动作用和导向作用的 发挥。这一时期,由于选择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并 依靠行政力量确保钢铁工业的数量增长,以拉动整个 重工业部门的加速扩张,使得国民经济在短期内呈现 出迅速跃迁的繁荣势头。但是,农业和轻工业发展滞 后,制约了产业结构升级的成效,导致了产业关联体 系的断裂和经济增长效应在钢铁工业的过度集中,降 低了产业关联效应。 对 1949-1978 年中国产业结构的变动历程和重 工业的发展格局进行考察,可以发现:从统计学意义 看,重工业扮演着对经济繁荣具有高贡献率的重要角 色。但是,考察其绩效,重工业的发展却表现为少数 产业的异军突起,并呈现出大起大落态势。这些产业 部门的迅速兴起主要是政府强力推动的结果。而在 这一时期,中国实行的以重工业为主导的跨越式产业 结构转换的绩效并不乐观。 究其原因,就在于重工业 未能发挥出对经济增长持续而稳定的拉动作用,从而 制约了产业结构升级的成效,重工业的高速发展呈现 出的仅是数字角度的繁荣。这种重工业主导型产业 结构格局的形成是以牺牲人民消费水平的提高和农 ?产业经济 68 霉的丘吉配斟酌撩如白的融事

  本文档为【中国重工业发展的历史阶段及其反思】,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Copyright © 2016-2024 星空体育(中国)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 HTML地图 XML地图 txt地图

冀ICP备1700583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