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浏览星空体育(中国)官方网站!
行业资讯
【社会主义发展史天天学第7期】苏联模式的形成及其特征
时间: 2024-06-27浏览次数:
 【社会主义发展史天天学第7期】苏联模式的形成及其特征人类历史上首次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是从苏联开始的。列宁去世后,斯大林领导苏联党(布尔什维克)和苏联人民继承了列宁开创的事业,进行了巩固和建设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创造性探索。通过实施五年计划,加速推进国家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苏联迅速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转变为强大的工业国。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特别是苏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巨大贡献,鼓舞

  【社会主义发展史天天学第7期】苏联模式的形成及其特征人类历史上首次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是从苏联开始的。列宁去世后,斯大林领导苏联党(布尔什维克)和苏联人民继承了列宁开创的事业,进行了巩固和建设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创造性探索。通过实施五年计划,加速推进国家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苏联迅速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转变为强大的工业国。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特别是苏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巨大贡献,鼓舞了全世界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运动,推动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发展。苏联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积累了重要经验,也留下了深刻的教训;苏联模式曾经发挥重要历史作用,也存在严重弊端。

  1924年1月21日,列宁辞世,苏联面临一个新的关键时刻。如何继承列宁遗志,发展和壮大社会主义事业?怎样加快社会主义发展,巩固社会主义国家政权?这是苏联党人必须回答的问题。

  当时,苏联是被资本主义包围的一座社会主义孤岛。帝国主义国家为了扼杀新生的社会主义政权、防止苏联对世界各国的影响,不断强化对苏联的经济封锁和军事围堵,并策划新的武装干涉。从国内看,苏联的经济发展水平与先进资本主义国家相比还比较落后,工业基础薄弱,农业以小农经济为主,城乡旧势力对新政权的和反抗仍然存在,并且斗争有时还很激烈,巩固社会主义政权和恢复经济的任务依然十分艰巨。

  1925年12月召开的联共(布)十四大,正式提出了工业化方针。1926年4月斯大林在《关于苏联经济状况和党的政策》的报告中,把新经济政策分成两个时期:1921年至1925年底为第一个时期,主要任务是在扩大商品流转的条件下,以发展农业为中心建立国民经济基础;从1926年开始为第二个时期,现在“经济状况中最重要和最突出的一点,就是重心已转移到工业方面了”,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主要“依靠而且已经依靠工业的直接扩展了”。

  苏联大致用了三个五年计划完成工业化。第一个五年计划是从1928年开始到1932年结束,主要是建立具有头等意义的重工业;着手把个体的小农经济改造成为大型的社会主义集体经济,主要途径是发展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在经济中不断排挤资本主义成分,最后达到消灭资产阶级。第二个五年计划也取得了巨大成就。1937年,工业产值比1932年增加1.2倍,年均增长率为17.1%,生产资料的产值增加1.39倍,消费资料的产值增加99%,农业产值增加50%,国民收入增加1倍。1938年,苏联开始实施第三个五年计划。此时面临的国际形势更加严峻,希特勒德国发动战争的威胁迫在眉睫。因此,苏联把迅速提高军事经济实力、加强国家的防御能力作为重点,主要是在苏联东部地区建立新的工业区,重点发展中型企业。1941年6月,纳粹德国发动入侵苏联的战争,“三五”计划不得不中止。

  十月后,在列宁、斯大林领导下,经过战时主义、新经济政策以及两个五年计划的实践,苏联最终确立了建设社会主义的方针政策和基本制度。为把社会主义建设成果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1936年11月,苏维埃召开第八次非常代表大会,讨论制定新宪法。斯大林在《关于苏联宪法草案》的报告中自豪地宣布:“我们苏联社会已经做到在基本上实现了社会主义,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者又称为主义第一阶段或低级阶段的制度。这就是说,我们已经基本上实现了主义第一阶段,即社会主义。”新宪法的颁布,标志着苏联的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建立起来。同时,新宪法以法律形式承认了苏联当时实行的高度集中的经济、、文化体制,意味着苏联模式逐步形成。

  苏联社会主义制度和体制或苏联模式,是苏联党人把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与本国实践相结合的创举。从经济制度看,苏联建立了社会主义公有制,在此基础上实行按原则,在制度方面,苏联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人民当家作主,形成了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无产阶级的苏维埃政权;在意识形态领域,苏联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指导地位,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树立和弘扬社会主义价值观;等等。这些都体现了苏联制度的社会主义性质。

  苏联模式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社会主义探索的成果。由于没有任何先例可循,加之主观认识的片面性、外部环境的严峻性,不可避免存在不足和弊端。主要表现为:在所有制形式上,盲目追求单一的生产资料公有制,强调国家所有制成分占绝对地位,限制其他经济成分的发展,明显脱离生产力发展水平;在经济体制上,忽视经济规律,把计划经济绝对化,实行自上而下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经济,致使企业缺乏经营主动权、生产自主权和管理的科学性,削弱了企业经营者和广大劳动者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在经济发展战略上,片面强调发展重工业,忽视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追求高速度,发展方式外延粗放,不注重质量和效益,造成经济结构严重畸形,经济社会发展不均衡,人民日常生活用品和消费品长期匮乏。这种体制模式,以及与之适应的思维方式,在实践中导致党的集中制逐步弱化并受到损害,党内监督机制被破坏,社会主义法制不受重视,片面强调阶级斗争的激化,混淆学术问题和问题的界限,领导干部长期脱离群众,官僚主义和特权思想相当严重,等等。其中一些做法以对马克思主义的教条主释为依据,又以“苏联经验”的名义加以固化,以致很长时间不能怀疑,难以破除,成为社会主义发展的严重障碍。

  苏联模式是苏联所处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其形成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和社会根源。苏联是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进行社会主义建设,难免带有旧时代的影响和痕迹。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准备和经验积累都不足,特别是当时苏联处于资本主义汪洋大海的包围之中,随时都可能被西方资本主义的惊涛骇浪所吞没。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适应了苏联当时生存和发展的需要。这样的体制,最大长处是具有强大的组织动员能力和资源集聚优势,对于加快国家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推动经济一定时期的高速发展发挥了体制推动和资源保障作用。苏联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苏联军民夺取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都体现了这一模式的一定历史作用。但是,也应看到,苏联模式的弊端也是明显的,不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缺乏可持续性,而且导致深层次问题越积越多。随着实践发展,其弊端日益突出,苏联经济高速增长的势头逐步减弱,国内经济社会矛盾开始更为表面化,妨碍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发挥。

  由于苏联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因此苏联模式也被其他社会主义国家效仿。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大多数新建立的社会主义国家,以苏联为榜样,形成了类似苏联模式的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特别是在东欧社会主义国家,苏联模式的推广还具有外部“输入”的色彩。苏联模式对于没有经验的新兴社会主义国家,在建立起初期的经济体制方面,产生过积极的作用。然而,由于历史文化传统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存在的差异,照搬苏联模式很快就造成了“水土不服”。特别是一些国家出现了把苏联模式绝对化、神圣化的倾向,盲目照抄、机械套用,给这些国家造成了不好的影响、带来了不少问题。后来,东欧一些国家发生的经济社会危机,就暴露出强行推行苏联模式所产生的消极后果。

  在亚洲,中国、朝鲜、越南、老挝等国家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开始也是学习苏联模式,有的国家甚至喊出“苏联就是最好的先生”的口号,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实践的发展,同样遇到各种不适合的问题。各国执政党在实践中逐渐认识到,苏联经验并非都是成功的经验,即使在苏联是成功的经验,也不一定完全适合于本国,因而开始探索适合自身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历史实践表明,苏联模式作为社会主义探索的最初成果,积累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初步经验,在历史上曾发挥过重要作用。但是它本身存在缺陷和弊端,把它当作普遍适用的,甚至是唯一的社会主义模式,加以神圣化、绝对化、教条化,势必阻碍各国对社会主义道路的积极探索星空体育,影响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发挥。各国在社会主义实践中逐步认识到这一点,纷纷把突破这一模式作为改革的任务,推动了社会主义改革时代的到来。


Copyright © 2016-2024 星空体育(中国)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 HTML地图 XML地图 txt地图

冀ICP备1700583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