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业发展阶段与转型出路从我国重工业发展规模来看,我国的工业结构中是先有重工业后有轻工业,改革开放以后轻重工业均实现了快速发展,且比例基本比较均衡和协调,但是2000年以来我国重工业的发展规模则呈现突飞猛进之势,远远将轻工业抛在了后面。同时,从我国148家机械行业上市公司情况来看(见图1),总体资产负债规模持续高速增长,2011年以来营业收入总额开始下降,净利润增长率则是从2011年开始呈现快速下降趋势,2012年净利润增长率更是大幅减少到-32.82%,2012年,我国机械行业自1999年进入高速增长以来,营业收入首次出现了下降。
现阶段,我国的采购经理人指数持续下降,汽车、工程机械等终端产品的库存也在从高位逐步回落,但是煤炭、钢铁和橡胶等能源、原材料仍然高度过剩。
从工业化发展国家的历史来看,一国工业化发展阶段,工业增长的速度一般都高于GDP增长速度。回顾我国过去机械行业的高增长,房地产和汽车两大支柱产业的快速增长发挥了巨大的拉动作用。作为生产资料的机械产品具有与投资乘数效应的特征,机械产品的人工替代和投资品属性使得行业成长期产品销量的增长高于实际终端作业量的增长,而且作为中间产品行业内循环特征和流通领域中的渠道放大,都使得行业景气周期呈现供不应求的局面。一旦实际需求放缓,被放大了的需求就会变成库存。
近两年,我国工业企业的投资回报率下降,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也有所放缓,从固定资产投资来看其中房地产、汽车是拉动需求的源头,但出于产业链中间的工业投资才是固定资产投资的主力,与需求对应的生产资料是存量而不是增量,当全社会出现产能过剩时,传统机械产品需求出现普遍下降。
近期银行出现了“钱荒”的现象,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飙升,导致需求不畅的制造业遭遇更高的资金成本,而我们认为导致这一成本上升的原因实际与制造业本身的资产回报率下降有很大的关系。首先,由于实体经济需求下降,资金配置效率下降(见图2);其次,来自信托产品的投资回报高,挤出了实际需求,抬高了银行利率;其三,由于产能利用率严重不足,工业企业应收帐款上升,曾经成为机械行业发展助力的直接融资渠道资本市场开始拒绝周期性行业。现阶段,我国工程机械行业的快速发展暴露出很多矛盾:企业治理结构不健全,大量低水平重复建设,企业实际缺乏核心技术等。由于爆发式增长带来的浮躁,短期内效益难以好转,同质化竞争使得行业整合的意义也不是很大。预计未来一段时间,传统机械制造业在资本市融资机会不大。
从世界工业发展的路径来看,一般是按照:纺织轻工业-重工业-电子-机电一体-金融这样的顺序来发展的。其中,工业增长的持续性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一国是否能够跨过“中等收入门槛”。二战结束时,有1/3的国家进入到了中等收入水平,但50多年过去了,真正实现产业升级的国家不到1/4。欧、美、日、韩等发达国家和拉美、南亚等“中等收入陷阱”国家中,人均GDP在3000~5000美元时可能出现分化。其中韩国和巴西是同时期开始工业化的两个国家,但后来韩国人均GDP达到10000美元后,工业增长才开始进入倒“U”字型的下降阶段,巴西在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时已经开始下降,而中国目前还处于分化期。工业发展是处于倒U字型的顶部还是前半段,将取决于我国制造业的产业升级和由此带来的可持续发展空间。
一国是否跨越中等收入,表现在3个层面:一是从技术拉动比较大的重工业占据较大的比重;二是在重工业领域中加工度比较高;三是高技术产品的比例提高。
中国虽然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制造国,但目前原材料工业仍然占据主导,而发达国家的加工制造业比例远远高于中国。
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期进入平稳增长期;目前面临要素成本上涨,环境成本上升,综合竞争力下降的调整阶段;集中投放的产能与日益升级的需求不匹配;过去发展过程中我们抓住了机遇,但是并没有打下良好的基础;“从机会主义”到“义”,大多企业的核心能力并没有得到积累。
显然,在这种基础上继续高速发展可能带来更多的矛盾,目前行业调整有利于中国机械制造业调整结构,修正过去单一规模发展的模式,促使企业建立基础和实现产业升级。
目前中国工业分为3种体制结构:第一类是市场主导型行业——轻工业。到2011年,国有企业占全部80738家轻工企业的2.85%,总资产规模占比19.46%,创造了16.92%的利润,国有企业比重已经很小。
第二类是国有企业依然占据主导的混合经济体制,包括钢铁、通用机械、专用机械和船舶制造领域,8.13%的中国重工业企业占据49.71%的资产,创造的利润为25.03%。
第三类是国有垄断性行业。如石油石化、航空航天、铁路装备,其中石油、煤炭等矿产业中13.15%的国有企业占据83.11%的资产总额,创造了72.71%的利润。
从分散到集中,大企业占领越来越多的社会资源。在中国,由于非市场行为导致国有大企业资源配置的效率不高,可以说国家资本主义正在形成。
工业的竞争力体现在性价比占,性能即产品给客户带来的满足程度,考量的是企业的创新能力。价格是客户的购买力,考量的是企业的制造成本与管理成本。过去30年,我们更多体现在制造成本上,未来提升产业竞争力需要提升管理水平,提高劳动生产效率,提升企业创新能力以及提高产品性能的竞争能力。
制度是经济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制度升级是我国制造业升级的关键。需要减少国家干预,特别是减少对大企业资源的倾斜,降低国有企业规模扩张的动力。劳动力、原材料等制造成本是一个国家的自然禀赋,管理效率和创新机制需要更科学的制度安排。改革“国有资本主义”,减少企业间要素差异化与过度流动。
近15年来,中国单个劳动力成本从15年前相当于美国3%到现在的17%(如果加上劳动法要求的保险成本可能更高),人民币升值33%,土地成本升值超过10倍,环境的宽容度越来越小,环境成本大幅上升,中国工业的成本优势正在消失,过去模仿型发展模式遭遇挑战。
全球经济一体化使得各国工业要素通过商品进行流动,贸易的结果是各种自然要素价格不断拉平,在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中形成了更多的同质竞争,必须通过变革与创新才能突破困局。世界经济发展形成了轻工业—重工业—机电一体+电子信息—金融服务业的升级模式。一方面追赶型工业国家不断接近先行工业国家,发达国家的领先距离被不断缩短;另一方面,跟随型工业中国家要素成本也不断接近先行工业国家,全球工业要素差距被不断压缩。
两次工业造成的大规模生产模式已经持续了将近200年,目前这种模式正在遭遇更多来自互联网和灵活的供销模式所替代,一成不变的大企业正在遭遇“规模不经济”的困扰,工业竞争力从静态要素竞争到动态要素的竞争——体制机制与制度的竞争。中国制造业依赖技术引进,研发能力不够,后市场服务和国际化市场开发能力也不够,“中国制造”目前还体现在装备能力和制造规模上,形成了中间大两头小的老年人特征。
技术发展不但改变着生产工艺模式、核心技术与商业模式,很大程度上还影响到企业的竞争力。建议企业建立研发创造价值的理念,能用设计的不同工艺,能用工艺的不用设备,能用设备的不用人;调整过去单纯依赖规模扩张的增长模式,加强行业趋势、企业战略、商业模式及新技术的研发;调整经营思路,加强产品及商业模式创新和后市场服务,调整供应商结构,减少固定资产对资金的占用;过去的竞争都是产能竞争,未来很多产能都变得没有意义,企业间应认真分析自身与竞争对手之间的差异,寻求合作与整合;实施身体减肥:站在历史的角度而不是地域的角度看行业,推进行业整合减少无效产能;强健四肢,兼顾国内市场深度与国际市场的广度。
企业目前普遍出现资金紧张,资金成本上升;固定资产和存货占用了大量的资金;资本市场融资机会不大;应收账款居高不下。
清理资金流程,分解资金使用效率,实施资金有效管理;加强市场研究,实现迅速反应,减少中间库存;
中国在引进技术的基础上快速发展,“机会”挤出了“基础”;混合经济体制下,要素价格相差巨大星空体育官网,要素不稳定,不利于传统机械产业长周期研发体系的建立;政府对企业的创新机制带有很强的主观性,企业创新动力来自于与政府补贴而非市场需求;国有企业体制不具备创新机制。
目前政府对新兴产业的鼓励表现在政府补贴和税收优惠上,导致了大量的和创新造假;而地方政府为了追求GDP的增长,对新兴产业更是过度鼓励,导致了风电、太阳能行业大量的产能过剩和由此带来的投资浪费。政府应该恢复自身的功能,建立公平的竞争环境和专利保律环境,建立良好创新体系;大力发展资本市场,把创新交给市场和机制。未来中国制造竞争的优势将取决于人,应该通过制度建设释放人的创造力。过去工业企业的竞争力来自企业家精神和成本优势,未来的发展必须依靠更加科学的制度。
中国已经成为重要的工业国家,但工业大国至今没有改变低质低价的形象。近年来,高速发展导致人员流动性大,使得产品品质不稳定;现有的教育体制和文化环境不利于工业发展的人才需求,年轻人不愿意做体力活,缺乏对工业制造的兴趣;精益管理始终停留在工具层面而不能上升至文化层面,不能形成习惯。
“工业精神”是人们在工业产品赋予的积极态度,是一国工业化的思想基础和精神动力,在企业层面则体现为对市场和产品本身的尊重,是设计和制造人员附着在产品上的情感和能量,以及因此而形成的对产品创新和制造过程精益求的精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制造者用智慧和双手创造价值可以获得一种满足感和成就感。工业精神包含对规则、制度、标准、流程的坚守,对岗位的尊重。
工业精神的建立是一个长期而辛苦的文化活动,关键是如何落实。建议企业建立生产源头的品牌意识,改变过去惩罚的方式,选择改善品质环节中的激励机制,增加员工荣誉感和创新动力,从“怕做错”到“做得更好”;提高员工队伍的稳定性;设立工业精神奖(包括产品创新、节能创新、工艺创新、品质创新);企业参与行业品牌评比活动,和员工分享公司市场地位的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