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ar Sports我国工业发展50年的历程、成就和经验我国工业发展50年的历程、成就和经一、中国工业50年发展的历程用基本经济制度或经济体制作为划分历史时期的主要标准,中国工业50年(1949.10—1999)的发展进程可以概括为以下四个时期。(注:说明一点:为省篇幅,这里说的历史时期,以及下面提到的许多基本论点和数据都没展开详细分析,引用的数据和文章也未注明出处。以上各点均见拙作《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史》(1949.10—1998),山西经济出版社1998年版。)我们下面就按照这四个时期对中国工业50年的发展进程作一简要回顾。1.新主义社会的工业经济(1949年10月—1952从生产力的角度来看,这个时期就是国民经济恢复时期。这一时期执行了党中央和****提出的新主义经济纲领;建立了计划经济体制的雏形;坚持把恢复和发展生产作为中心任务;建立高效率的政务院财政经济委员会;迅速稳定了物价;恢复和发展了农业、运输邮电业和商业;发展了以苏联为主的对外经济贸易关系;以现有工业为主进行调整和恢复,有重点地进行建设;加强环境治理和推行廉政建设。这样,在极困难条件下,按预定计划仅用短短三年,就恢复并在一定程度上发展了工业和国民经济。在这期间,工业生产恢复发展速度很快,技术水平迅速提高,工业结构和地区布局发生明显变化,工业效益显著提高,职工生活和劳动条件有很大改善。1949—1952年,工业总产值由140亿元增长到349亿元,同比增长1.45平均每年增长34.8%。1952年工业总产值超过了抗日战争以前的水平,比1936年增长了22.5%。1949—1952年,现代工业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由56.4%上升到64.2%;轻工业总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由73.6%下降到64.5%,重工业由26.4%上升到35.5%;沿海地区工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由71.5%下降到70.8%,内地由28.5%上升到29.2%;国有独立核算工业企业劳动生产率提高了38.7%,平均每年增长11.5%。1936年全国每户职工平均消费额为140元,1952年同比增长到189.5元。这样,1949—1952年就把旧中国从19纪60年始起步的近代大机器工业发展的进程以空前未有的速度向前推进了一步。当然,从工业发展水平和结构等方面的状况来看,这期间还未越出中国工业发展的初期阶段。这一时期,在恢复工业和国民经济方面也存在不少问题。诸如:由于缺乏经验,管理、技术干部缺乏,经济、企业管理制度一时难以建立健全起来,从而造成建设和生产中的巨大浪费。又比如,由于在理论上没弄清楚,把资本主义商品生产和社会主义商品生产都需要的某些共同的组织形式和制度(如投资公司、股票交易所和投标制等)都给取消了。再如,由于受到企图过早消灭资本主义制度的“左”的思想影响,有的年份和有的运动(如“五反”运动)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存在限制过多,打击过重的倾向。这里还要着重提出:****、、周恩来原来设想,要用十年至二十年实现新主义经济纲领。但实际上,中国的新主义社会只延续三年就结束了。这当然是受“左”的思想影响,但主要还是由于受到时代限制(详见后述)。当然Star Sports,从对中国经济以后长期发展发生严重消极作用来说,新主义社会过早结束也是一个重要教训。2.从新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时期的工业经济(1953从生产力的角度看,这个时期就是建立社会主义工业化初步基础的时期。我国贯彻执行了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建成了计划经济体制(这个时期的体制积极作用是主要的);把基本建设放在首要地位,同时充分发挥现有企业的生产能力;不断克服急躁冒进倾向,使工业生产建设规模和速度与国力相适应,保证包括工业在内的国民经济获得稳定、持续、高速增长;在重点发展重工业的同时,注意发展轻工业、农业、运输邮电业和商业;把工业建设重点转向内地的同时,注意发展沿海地区工业;在重点建设大型工业的同时,注意发展中小型工业;在重点建设重工业的同时,注意改善职工生活;推行工资改革,以贯彻按劳分配原则,同时加强思想教育;贯彻厉行节约方针,在实现工业高速增长的同时,注意提高经济效益;重视从苏联和东欧国家引进设备、技术、人才、资金和管理经验;在经济、和思想方面采取多种措施,巩固社会稳定的局面,保证工业和国民经济的发展。所有这些都促进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初步基础的建立。在这期间,工业基本建设和生产迅速增长,工业技术水平显著提高,工业结构和地区布局有重大变化,工业所有制结构发生根本变化,工业经济效益显著提高,工业职工生活明显改善。到1957年,我国钢材自给率达到86%,机器设备自给率达到60%以上。1952—1957年,工业总产值每年平均增长18%;现代工业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由64.2%上升到70.9%;重工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由35.5%上升到45%,轻工业比重由64.5%下降到55%;社会主义国有工业产值占工业总产的比重由41.5%上升到53.8%,社会主义集体工业比重由3.3%上升到19%,基本上属于社会主义性质的公私合营工业比重由4%上升到26.3%,资本主义工业比重由30.6%下降到0.1%,个体工业比重由20.6%下降到0.8%。但在这期间建立社会主义工业初步基础进程中也存在诸多不足。主要是:1953年特别是1956年工业生产建设规模过大,速度过快;过于偏重发展重工业,对轻工业、农业和运输邮电业有所忽视,对沿海地区工业、中小型工业和非生产建设也注意不够。但更重要的问题还在于:原定用15年时间完成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但在实际上只花了三年多时间。诚然,在这个过程中创造了许多过渡形式,从而保证了改造进程中生产的持续增长。这是史无前例的伟大成就!但在实际上,由于改造时间过短,改造的面过宽,对当时的生产也发生了不利影响。特别是对尔后生产的长期发展产生了严重消极后果。但总起来说,“一五”时期发展工业生产建设的路线是正确的,成就是伟大的!3.实行计划体制时期的工业经济(1958年—19761958—1976年这一时期,主要由于“”和“文化大”的破坏,工业增速大幅下降,产业结构严重失衡,技术升级趋缓,经济效益下降,职工收入减少,与经济发达国家已趋缩小的差距又被拉大了。这表明:我国工业化中期的进程被大大延缓了。1958—1976年,工业总产值平均每年增长速度由1953—1957年的18%下降到9.3%。1957—1976年,轻工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由55%大幅下降到44.2%,重工业比重由45%大幅上升到55.8%;国有独立核算工业企业资金利税率由34.6%大幅下降到19.7%;工业职工平均货币工资由650元下降到585元,平均实际工资下降了18.4%。但在这期间,主要依靠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和发扬全国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部分地由于50年代以来党和国家重视制定和实行了科学技术发展规划;部分地由于计划经济体制较好地发挥了大国效应(从总体和主要方面说来,这期间该体制已经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桎梏。但不能绝对化,它在某些方面仍有积极作 用)。因而,这期间工业不仅赢得了一定的增长速度,而且石油工业,以及作 为新兴工业的化学工业和电子工业还获得了较快的发展,作为高科技产业的核 工业和航天工业还获得了突破性的发展。1957—1976 年,石油工业产值占工 业总产值的比重由 1.1%上升到 6.2%,化学工业产值比重由 6.8%上升到 11%。 “两弹一星”也是在这期间试验成功的。 4.市场取向改革时期的工业(1976 年—1999 从生产力度角看,这个时期也就是以实现经济总量(或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翻两番、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为战略目标的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 1976 年10 月粉碎了以为首的“”反集团,标志着“文化大革 命”的结束,并为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创造了基本的前提。为了纠正长 期存在的“左”的思想路线 月召开了具有极其重大历史意义的党的 十一届三中全会。这次全会在****理论指导下,在恢复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 线的基础上,果断地废除了“以阶级斗争为纲”这个不适用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口 号,实现了全国工作着重点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转移,提出了改革开放的 方针。1979 月召开的党的中央工作会议依据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精神,明确、完整提出了“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其后,在****理论指 导下,完整地、明确地提出了一个中心(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两个基本点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坚持改革开放)这个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实现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和两个根本转变(即经济 体制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体制的根本转变和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粗 放型到集约型的根本转变)以及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等。 在上述路线和战略的指导下,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 史无前例的、极其伟大的、举世瞩目的成就!我们下面主要以工业为例加以说 (1)改革方面。第一,以国有经济为主导、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格局已经初步形成。1978—1998 年,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占工业总 产值的比重由77.6%下降到28.5%,集体工业比重由22.4%上升到38.3%; 1980—1998 年城乡个体工业比重由0.02%上升到18.9%,其他经济类型工业 比重由0.48%上升到19.9%。(注:《中国统计摘要》(1999)第100 第二,国有企业改革取得重大进展。到1997年底,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的2500 户试点企业中,改制为公司的有1989 户;全国约有50%以上的小企 业实现了改制。 第三,在产品的生产和销售方面,国家指导计划为主的格局已经基本打破, 市场调节的基本格局已经初步形成。发展生产要素市场方面也有了重大进展。 1978—1997 年,国家指***在工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由70%下降到4.1%;生 产资料销售总额中国家指令定价比重由100%下降到4%;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中 国家指令定价比重由97%下降到5%;农副产品收购总额中国家指令定价比重 由96%下降到15%。到1998 年底,我国境内上市的公司已达851 家,股票市 价总值19 506 亿元,占当年国内生产总值的24.5%。(注:《人民日报》 1999 第四,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计划、财政和金融等方面的改革已经取得重大进展,以间接调控为主、直接调控为辅的宏观调控体系的框架已初步建立。 第五,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封闭和半封闭的格局已经基本打破,全方位、 多元化、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已经初步形成。1978—1998 年,进出口贸易 总额由355 亿元增长到26823.6 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9.79%上升到 33.71%。外商直接投资由1979—1983 年合计18.02 亿美元增长到1998 456亿美元,连续4 年居世界第二位(仅次于美国),居发展中国家第一位。 (2)生产建设方面。第一,包括高新技术产业在内的工业有了迅速的发展。 1978—1998 年工业总产值由4237 亿元增长到119693.4 亿元;1979—1998 年年均增长14.5%,(注:《中国统计摘要》(1999 年)第99 页。)比工业 产值基数很低的1953—1957 年仅低了3.5 个百分点,比计划体制强化时期的 1958—1978 年高出4.6 个百分点。1980 年,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 增加值的比重不足1%;1998 年上升到12 %以上。1982 年党的十二大提出的 在本世纪末实现经济总量翻两番的任务已提前于1995 年完成。 还须指出:改革以来,包括工业在内的国民经济不仅实现了高速增长,而 且初步实现了稳定增长。其突出表现是1993—1996 年实现了经济发展的“软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