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经济万年史—263】苏联东欧国家经济结构(上)在50年代中期以前,苏联东欧各国均实行传统的经济发展战略。这种经济发展战略除了实行外延扩大再生产方式之外,就是以坚持优先发展重工业为特征。片面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结果是导致苏东国家经济结构的畸形发展。
传统的经济发展战略是苏联30年代在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过程中形成的。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苏联的经济建设是在资本主义包围条件下进行的,工业化过程与经济发展采取了与一般工业发达国家不同的道路,不是从轻工业开始,而是突出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当时这样做无疑是必要的。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经济发展战略,使工业特别是重工业高速发展,这就为苏联在上和经济上的独立以及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但是,苏联在高速度发展重工业的同时,没有采取相应的措施发展农业和轻工业,相反却忽视以至牺牲农业和轻工业。长期以来,苏联重工业的高速发展是建筑在损害农业发展的基础上的。一方面,通过高征购、低价格等办法从农业和农民手中拿走的太多,远远超过了农业部门所能提供的积累,以致农业只能维持简单的再生产;另一方面,重工业部门并没有面向农业,更好地为农业生产服务,还规定不允许集体农庄购买和拥有拖拉机、联合收割机等农业基本生产资料,而只能购买和拥有大镰刀、小镰刀以及小发动机之类的小农具,企图通过农业机器拖拉机站去控制集体农庄。与此同时,为了保证重工业的高速发展,挤掉了轻工业发展所必需的资金,轻工业每年的投资仅占整个国民经济投资总额的5 %。重工业部门也没有为轻工业的发展提供必要的技术装备,而主要是为本部门的 自我服务.片面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结果,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农业和轻工业特别落后,也直接影响了人民生活的改善。
苏联把这种在特殊历史条件下形成的经济发展战略视为适用于所有社会主义国家的普遍规律,是没有根据的。特别是在战后,苏联国内和国外的条件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仍然坚持高速度发展重工业的战略方针更是没有根据的。战后社会主义已突破一国的范围,形成了世界社会主义体系,从而改变了受资本主义包围的局面。而苏联本身经过长期的经济建设,国力有了很大的增强,重工业有了较雄厚的基础,农业和轻工业却明显落后。在这种情况下,苏联应及时调整自己原先实行的经济发展战略。然而,苏联并没有这样做,它仍然片面强调并实行优先发展重工业。其结果是国民经济各部门的比例更加失调。1953年同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1913年相比,苏联工业增长了20.43 倍,其中甲类工业(生产资料生产)增长了45.46 倍,乙类工业(消费品生产)仅增长了7.8 倍,而农业生产仅增长了40%。直到1953年,苏联粮食产量尚低于1913年。农业和轻工业严重落后的状况,既影响到人民生活的改善,也不利于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在50年代中期以前,东欧各国也普遍照搬苏联以优先发展重工业为特征的经济发展战略。实行这种经济发展战略的结果,使东欧各国的工业特别是重工业得到迅速发展,先后建立了钢铁工业、电力工业、化学工业和机器制造业等重工业部门。与此同时,也给东欧各国带来了一些不良的后果。这就是,在优先发展重工业的过程中,通过损害农民利益的办法来积累工业化所需的资金,挫伤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导致农业生产的严重落后;在工业中,甲类工业和乙类工业的比例失调,乙类工业处于落后状态;重工业的高速发展是在压缩人民消费的基础上实现的,因而这一时期东欧各国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不快。
如波兰,从1950年开始执行 发展经济和建设社会主义基础的六年计划,该计划以发展重工业为重点,积累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从三年经济恢复计划期间的17.2%提高到30%左右,1953年高达38.2%。计划实施的结果,严重地影响人民生活的改善,原计划工资提高40%,实际仅提高3-4 %,加之物价上涨,人民实际生活水平比三年计划时期反而下降了。在生产方面,除重工业外,其他计划指标都未能完成。
匈牙利在战前是一个农业国,工业基础薄弱,矿产资源也缺乏。当时的拉科西等人却不顾匈牙利的国情,照搬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做法,提出要把匈牙利建成一个钢铁和机器之国。为此,匈牙利大大压缩了农业投资,其比重从三年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30%下降到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1950-1954 年)的13%;工业投资比重则从26%提高到46%,其中90%以上用于重工业。为了积累工业化所需资金,1950年实行带有强制性的义务交售制后,在全国120 万农户中竟有80万农户缺粮。由于完不成交售任务,在1948-1954 年期间,有40万农民受到制裁,其中有20万人被追究了刑事责任。在这种情况下,大量农民逃离农村,使农业生产遭到了严重破坏。1956年同战前1938年相比,工业提高了2 倍,农业仅增长2 %,粮食不能自给,其中30%要靠进口。由于经济发展战略的失误,匈牙利消费品短缺,物价上涨,居民生活水平下降,这是酿成1956年事件的原因之一。
鉴于片面优先发展重工业所产生的问题和后果,苏联东欧各国在50年代特别是在1956年匈牙利事件之后,先后对农业、轻工业和重工业结构进行了调整,在不同程度上重视了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一般说来,可以划分为两种类型:一种类型是在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前提下,使农业和轻工业在不同程度上有所发展。苏联和多数东欧国家属于这种类型。另一种类型是放弃优先发展重工业的传统经济发展战略,加快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属于此类型的国家是南斯拉夫和匈牙利。
早在1953年斯大林逝世后,苏联就开始了经济结构的调整。其调整的重点是改变农业的落后状况。1953年9 月,赫鲁晓夫在苏共中央全会上作了《关于进一步发展苏联农业的措施》的报告,为加快农业的发展提出了若干重要措施,包括改变过去那种按产量征购的办法,实行按耕地面积规定固定交售任务的办法;决定降低具有税收性质的义务交售的定额,增加价格较高的国家收购在农产品采购中的比重;大幅度地提高农产品的收购价格;采取扶植和鼓励庄员和职工的个人副业的政策。与此同时,苏联开展大规模的垦荒运动,动员全国力量在哈萨克斯坦、西西伯利亚、乌拉尔星空体育官方网、伏尔加河下游大面积开荒。从1954年决定垦荒起,到1960年一共开垦了4180万公顷(合6 亿多亩)土地(其谷物产量约占苏联谷物总产量的40%)。上述为改变农业落后状况而采取的措施,对苏联农业的发展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在1953-1958 年期间,苏联农业总产值增长了50%,其中谷物增长了63%,甜菜增长了1.34倍,向日葵增长了80%,肉增长了33%,奶增长了61%,蛋增长了43%。这期间农业的迅速发展,打破了农业生产长期徘徊的局面。
然而,在1958年之后,苏联农业生产又一次停滞不前。赫鲁晓夫在执政后期,采取了脱离实际、违背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的政策措施,如强制废除草田轮作制和夏季休闲;不顾苏联积温低、雨量少的自然条件,盲目推广种植玉米;对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农产品实行高征购,并压低农产品的收购价格;在个人副业方面,把扶植和鼓励的政策改为限制的政策。结果,在1959-1965 年的七年中,农业总产值只增长15%(年平均增长速度为2 %),谷物只增长1 %,肉增长12%,奶增长16%,蛋增长13%。特别是到1963 -1964年,农业生产连年歉收,产量下降,农产品供应紧张。这是导致赫鲁晓夫下台的重要原因之一。